前不久,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以科学指导各地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为更加精准地开展防控,《指南》将我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如何理解不同地区的流行风险划分?相关依据是什么?记者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且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
基孔肯雅热在我国既往并不常见,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周蕾表示,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在传播媒介、传播规律等方面存在高度关联,我国相关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已对登革热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及发病规律有系统总结与深入认识,这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地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均为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均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且都在蚊虫活跃的温暖季节高发,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周蕾表示,此次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分区,正是根据当地伊蚊的活跃度、活动周期和既往登革热的病例数量来划分的。
周蕾介绍,埃及伊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小,仅局限于气候相对湿热的南方特定区域,包括海南省、云南省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向北至辽宁省沈阳市,向南经河北省秦皇岛市,山西省太原市,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四川省雅安市,延伸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该线及其东南侧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其活动踪迹。白纹伊蚊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区域跨越多个气候带,且近年来呈现北移趋势。
受地域气候差异影响,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活跃期也不同。在广东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它们的主要活跃期为3月至11月,其中海南省、广东省部分地区及云南省边境县,伊蚊甚至全年均处于活跃状态;在上海市、重庆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伊蚊主要活跃期为5月至10月;而在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天津市、山东省、陕西省、辽宁省等北方地区,伊蚊活跃期相对较短,为6月至9月。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综合既往登革热病例数量,我国对不同地区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任东升说,Ⅰ类地区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6个省份,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云南省。Ⅱ类地区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Ⅲ类地区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Ⅳ类地区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任东升特别提示,风险地区划分并非反映当地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实际发生情况。划分不同等级风险地区只是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同风险区需实施不同防控策略,以保证防控精准高效。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