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傍晚的公园里,老人们常三五成群地乘凉、聊天,偶尔有人摇着扇子小声说:“你们听说没?邻居老李前几天脑梗住院了,说是没什么征兆,结果突然倒下!”类似的对话,可能你也听到过——但真的“毫无预兆”吗?事实上,脑血栓常常会悄然释放出若干信号。夏季乃脑血栓的高发时节,中老年朋友尤需高度警觉。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脑血栓前兆的6个提示,以及夏季为何需要格外注意。
一、症状特征:6个关键提示,别错过身体“求救信号”
突然口齿不清或说话含糊
说话突然变得不利索,甚至家人觉得你“像喝醉了一样”,这是大脑语言区受影响的典型表现。
一侧肢体突然出现无力或麻木之感,如刷牙时骤然一只胳膊无法举起,走路时一条腿发软、麻木,更有甚者连筷子都握不稳。
突发短暂视力模糊或失明
有人形容为“像窗帘被拉上一样”,多为单眼,几分钟后可能恢复,但别以为是小问题。
头晕或突然失去平衡
明明没干啥剧烈运动,却感觉天旋地转、站不稳,甚至走路歪歪斜斜。
短暂意识丧失或晕倒
这是大脑供血严重不足的信号,有的人甚至出现片刻的记忆空白。
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
虽然大部分脑血栓无明显头痛,但部分人会有“劈头盖脸”的疼痛感,这时要高度警惕。
这些表现常常持续数分钟到1小时,又很快缓解,容易被误以为是“小中风”“低血糖”,殊不知这是身体的红色预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千万别“扛一扛”,应立即就医。
二、夏季诱因:高温下的“血管陷阱”
夏天为什么脑血栓多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汗多、血液黏稠
夏季气温高,出汗增多,人体容易脱水,血液“变稠”,血流速度变慢,更容易形成血栓。
饮水少、补水不及时
很多老人觉得“喝水麻烦”,结果血容量不足,血管内的“垃圾”不易冲走,也增加血栓风险。
血压波动大
高温下血压容易不稳定,忽高忽低,加重血管壁负担,促进血栓形成。
午休时间长,活动减少
午后长时间躺卧、活动量下降,也使血液循环变慢,“一动不动”是大忌。
所以,夏季一定要养成多饮水、适量活动的好习惯,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高温时段外出、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三、危险分级:哪些人要特别警惕?
不是每个人得脑血栓的风险都一样,以下几类人属于“高危人群”: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慢性病史
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
长期吸烟、饮酒或肥胖
有家族脑血管病史
年龄在60岁以上,特别是夏天本身血压波动大的人
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又在夏天出现了前述“6个提示”,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就诊,早防早治。
四、真实案例:别把“预警”当“小病”
前不久,家住上海的王阿姨,68岁,夏天总嫌喝水麻烦。一天早晨,她刚起床突然感觉右手发麻、端水杯掉地上,家人以为是累的,休息后缓解就没在意。没想到第二天下午,王阿姨洗菜时突然说话含糊、右腿发软,幸好家人反应快,立刻送医院。结果诊断为脑血栓,医生说如果再晚几个小时,恐怕后果不堪设想。王阿姨回忆,原来“那点小麻木”就是身体给的警告!
夏天是脑血栓的“隐形杀手”高发期,身体往往会提前发出警报。记住这6个提示,养成夏季多饮水、适量活动、监测血压的好习惯。别让“小信号”变成“大危险”,守护自己的健康,从细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