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卡山,位于广西凭祥市上石镇的中越边界26号界碑,是两国的一个重要界山,地理位置特殊,总面积约为1公顷。法卡山的山脉从北至南分布成五个高地,其中主峰——3号高地的海拔为511.3米,是两国的骑线点,既属于中国,也跨越到越南。3号高地北部的1号和2号高地属于中国,而南部的4号和5号高地则属于越南。
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越南不甘失败,1980年1月,越军越过边境线,占据了法卡山中方的两个高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越军不断从高处开枪炮,频繁挑衅,给中国边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甚至危及生命财产。
1981年4月19日,根据军委的指示,广州军区决定消除越军在法卡山的据点,并进行控制。随即,广州军区指派广西军区执行此任务。经过部署,5月5日清晨6点50分,9团2营4连在炮火支援下成功占领法卡山,并立刻开始了防御工作,坚守阵地。至6月30日,9团成功击退了越军四次从连级到团级规模的反扑,击毙越军705人,击伤513人,摧毁火炮135门,击毁2辆坦克,摧毁14辆汽车。从这近两个月的防御战斗中,越军的进攻展现了几个明显特点。
首先,越军加强了战前侦察工作。每当他们准备进行较大规模的反扑时,都会不遗余力地侦查我军的防御部署、火力配备和工事构筑等信息。侦察手段包括观察、越境侦察和空中侦察等。5月5日之后,越军迅速在法卡山附近的高地上设立了多个步兵和炮兵观察哨,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侦察。他们还通过派遣侦察分队到边境线附近进行进攻观察,甚至通过特工进行渗透侦察。此外,越军还用米格21型侦察机对中国边防阵地进行了空中侦察。
其次,越军特别注重隐蔽性。他们在组织反扑时常常保持高度的秘密性,有时甚至通过佯动迷惑我军。在5月10日337师发起第一次反扑前,52团通过演习的掩护,秘密调动兵力,分批次地将主攻部队部署到进攻区域。同时,为了进一步迷惑我军,越军还在其翼侧的327师制造了紧张气氛,企图转移我方注意力。
越军还非常注重炮火准备。在反扑之前,他们通过强力炮火打击我军防线,以削弱我军力量并压制我军火力。根据统计,5月5日至6月30日,越军共向法卡山地区发射了2万多发炮弹,其中5月10日的反扑中,越军对我军进行了长达18小时的持续炮击,共发射了1900多发炮弹。5月16日,越军为了配合团规模的反扑,向我军阵地发射了4100多发炮弹。其炮火的重点不仅集中在我军防御前沿的关键点,还包括对纵深目标的压制和扰乱。由此可见,越军越来越重视炮兵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炮兵指挥和观察方面的不足,导致炮火射击不够准确,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较为松散。
在夜间行动方面,越军进攻的时机大多选择在夜暗或能见度较差时进行。从几次反扑中可以看到,越军的夜间活动能力较强,尤其是小分队的夜间行动能力较强。他们在夜间进行轻装作战,很多士兵赤脚行进。然而,在组织较大规模的夜间进攻时,越军由于指挥联络问题,往往未能很好地掌握战斗节奏,导致进攻失败。
此外,越军的战术灵活多样。他们既有正规阵地进攻,也进行游击战;既有集中兵力的攻击,又有分散兵力的袭扰。他们常常通过主攻与牵制的配合,试图分散我军的防线。6月7日的反扑中,越军采用了主攻与牵制相结合的战术,企图通过从法卡山侧翼突破来打乱我军防线。然而,由于反扑中的协同不力,越军的进攻往往分散,攻击力度不够,最终未能成功。
越军还非常重视偷袭与强攻结合的战术。他们常通过小分队潜入我军阵地,进行骚扰和侦察,创造条件为强攻铺路。为了配合正面攻击,越军还多次派遣特工潜入我军纵深区域,进行侦察和破坏。比如在5月18日晚,越军派出特工潜入我军纵深8公里,企图袭击我军的炮兵阵地,显示出他们在法卡山地区作战时特工队配合作战的突出特点。
总之,越军在法卡山的进攻作战展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既有炮火的猛烈压制,又有夜间的灵活机动。尽管如此,由于指挥和协同上的问题,越军的多次反扑最终未能成功。这场战斗不仅体现了战术上的复杂性,也彰显了中越边界争夺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