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如同人体的 “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生命提供动力。而急性心肌梗死(简称 “心梗”)就像这台发动机突然 “熄火”,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心血管急症。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急性心梗去世的人数超过 50 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了解急性心梗的早期信号、掌握预防方法,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
急性心肌梗死:
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的疾病。发病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 “预警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能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1. 典型症状:胸痛是核心
剧烈胸痛:这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紧缩性疼痛,如同被巨石压住,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 分钟甚至1小时以上,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也无法缓解。
伴随症状:烦躁不安、大汗、恶心、呕吐、濒死感。
放射痛:疼痛可能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甚至背部放射,容易被误认为 “肩周炎”“牙痛” 等。
2. 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的 “隐形杀手”
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格外警惕:
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
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诊为 “胃病”;
突然出现的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甚至晕厥。
特别提醒:出现上述症状时,务必立即拨打 120!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 120 分钟内,每延误 1 分钟,心肌细胞就会大量坏死,错过时机可能导致终身心衰或死亡。
二
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
这些“雷区” 要避开
心梗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了解并远离这些因素,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核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
1. 不可控因素
年龄:男性 45 岁以上、女性 55 岁以上(绝经后)风险显著增加;
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接近男性;
遗传:有冠心病、心梗家族史的人,发病风险更高。
2. 可控因素(重点干预!)
“三高” 问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的 “头号推手”;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诱发血栓形成;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升高血压、损伤心肌;
饮食不当:长期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会导致肥胖和血脂异常;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降低心肺功能,增加血管堵塞风险;
精神压力:长期焦虑、紧张、熬夜等,会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
三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从生活细节入手
急性心梗虽然凶险,但通过科学预防,能大幅降低发病概率。预防的核心在于 “控风险、养习惯、定期查”。
1. 控制基础疾病,给血管 “减负”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高血压患者需坚持服药,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稳定,避免波动过大;高血脂患者要减少胆固醇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
2.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守护 “心” 活力
饮食调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如深海鱼富含 Omega-3 脂肪酸,可保护血管),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约啤酒 750ml),女性不超过 15 克;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学会释放压力(如冥想、听音乐、与人倾诉等)。
3. 定期体检,早发现隐患
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应每年做一次心脏检查,包括心电图、血脂四项、心脏超声等;
若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及时做冠状动脉 CT 或冠脉造影,明确血管是否存在狭窄。
四
关键时刻:心梗发作如何自救?
若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心梗发作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停止活动:立即原地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减少心脏耗氧;
2.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 120,清晰说明所在位置、症状和发病时间;
3. 服用急救药:若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注意:血压低者禁用);
4. 保持冷静:过度紧张会加重心脏负担,尽量放松情绪等待救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心肺重症康复科
主管护师
刘书翠
本科学历,十六年余临床护理经验,熟练掌握各类慢性病护理,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伤口造口失禁及ICU专科护士,曾进修血液净化专业半年。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