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飞行员确诊局部晚期鼻咽癌,精准放疗让他最终重返蓝天!
创始人
2025-09-12 14:43:32
0

你知道吗?每10个癌症患者中,就有7个人在治疗过程中离不开放疗。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现实。

很多人一听说放疗,想到的还是副作用大、效果不佳的老印象。但现在的放疗技术早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像TOMO螺旋断层放疗系统这样的“精准放疗利器”,已经能创造许多传统治疗难以企及的奇迹。

数据显示,高达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疗。它就像一把“隐形的手术刀”,能无创地消灭肿瘤。然而,这把刀是否锋利,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5年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每年新增近1900万癌症病例,其中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其治疗周期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在中国,这一比例同样高达60%-70%。

但很多人对放疗的印象还停留在“电烤火”“副作用大”“治不了多久”的阶段。事实上,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放疗早已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粗放模式,而是一把能精准打击肿瘤的“隐形手术刀”。

今天,圈叔就来揭开这把“刀”背后的秘密——TOMO螺旋断层放疗系统,以及它如何改变千万癌症患者的命运。

从“广撒网”到“精准狙击”

上世纪的放疗,更像是“地毯式轰炸”。医生通过X光定位肿瘤大致位置,然后用高能射线照射整个区域。问题是:肿瘤没打干净,周围的正常组织却先遭了殃。

比如鼻咽癌患者,传统放疗常常损伤唾液腺,导致终身口干;肺癌患者可能因照射范围过大,引发放射性肺炎;胰腺癌更是因为位置深、周围器官多,几乎无法有效放疗。

直到立体定向精准放疗出现,局面才被扭转。

这种新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定位精准、靶区精细、剂量精确。它不再“扫一片”,而是像导弹一样,锁定肿瘤的每一个角落,集中火力,快速歼灭。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武器,就是TOMO螺旋断层放疗系统。

TOMO:放疗界的“全能战士”

2011年,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率先在国内引进TOMO设备,成为中国放疗技术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TOMO集成了影像引导放疗(IGRT)、调强适形放疗(IMRT)和剂量引导放疗(DGRT)三大核心技术;能像CT一样,每天治疗前先扫描一遍,确保肿瘤位置没变;然后像3D打印机一样,一层一层地“雕刻”肿瘤,连毫米级的微小病灶都不放过。

最关键的是,它能实现从头到脚的全覆盖治疗——无论是脑瘤、肺癌、胰腺癌,还是复杂的多发转移瘤,都能一机搞定。

TOMO就像一个“智能狙击手”,不仅能看清目标,还能根据目标的移动实时调整射击角度,最大限度保护周边健康组织。”

重返蓝天的飞行员

一位36岁的飞行员杨先生,确诊局部晚期鼻咽癌。对于飞行员而言,任何听力、视力或神经功能的损伤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2015年,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利用TOMO为他量身定制了精准放疗计划,在彻底杀灭肿瘤的同时,完美保护了他的关键器官功能。最终,他成功重返蓝天。这背后,是TOMO对照射剂量和范围的极致掌控。

保住双肾的肾癌患者

一位56岁的患者,双肾均发现肾细胞癌。按传统方案,需要切除双肾,终身依赖透析,等待肾移植。患者不愿接受这个结果。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王颖杰团队决定挑战极限,采用立体定向精准放疗(SBRT) 技术,同时对他双侧肾脏的肿瘤进行高剂量照射。结果令人惊喜:治疗副作用极小(仅轻度胃肠道反应),且双肾功能完美保留,术后5年复查,肿瘤消失,生活质量未受任何影响。

生存期翻倍的胰腺癌患者

一位30多岁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伴有肝转移,传统预估生存期仅2-3个月,且疼痛剧烈。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他接受了TOMO放疗。治疗后,他的疼痛迅速缓解,生存期延长至10个月。对于晚期胰腺癌来说,这已是巨大的成功。

这些案例背后,是TOMO带来的三大变革:传统放疗需30次以上,TOMO只需5-10次;精准照射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尤其对胰腺癌、肝癌等难治肿瘤,生存率明显提高。

设备有了,人才跟不上

目前,全国已有近150家医院引进TOMO设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设备利用率参差不齐,治疗方案不统一,有些医院甚至“买得起,用不好”。

这是因为TOMO不是“傻瓜相机”,它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物理师和技师团队共同操作。剂量怎么设?靶区怎么划?这些细节直接决定疗效。

正因如此,2025年初,由中国放疗领域两位院士——于金明和马骏牵头,成立了中国TOMO联盟,王颖杰当选秘书长。联盟的目标很明确: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培训体系;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积累中国人群数据;打造TOMO的科研、临床、培训三大中心。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已与国内头部厂商中核安科锐合作,致力于将自身经验复制到全国,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放疗服务。

未来,放疗不再是“备选”,而是“首选”

随着TOMO等先进设备的普及,放疗正在从“辅助手段”走向“核心治疗”。

对早期肺癌,TOMO可替代手术,实现微创治愈;对局部晚期肿瘤,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显著延长生存期;甚至在某些癌症类型中,放疗已成为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方案。

未来,放疗将更加智能化、个体化。AI算法会自动规划最佳照射路径,机器人会完成精准摆位,患者只需躺下,肿瘤就被“精准蒸发”。

70%的希望,藏在这把“隐形手术刀”里

放疗,不再是癌症治疗的“配角”。

它是一门融合了影像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尖端技术,更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所在。

从二维放疗到三维适形,再到今天的TOMO精准放疗,中国放疗人用了25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的路。

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绝症”,终将变成“可治之症”。

你身边有接受放疗的亲友吗?你对现代放疗有什么新认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个人睡要两个枕头?真相来了丨... 你在睡觉时使用几个枕头?你有没有发现在日常入住酒店时,许多酒店都会为客人提供两个枕头。难道一个人在睡...
【生殖科普】促排3周期未怀孕,... 小陈和丈夫试孕一年多没成功,检查后发现双方身体基本正常,只是她排卵时卵泡总是长不大(小于18mm),...
时间晶体:科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想象一下,你正在观看一个时钟,指针不断地在同一个位置来回移动,然而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的时钟,而是一个名...
身高175cm女生觉得100斤... 如今,一类号称“躺着就能瘦”的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正风靡全球。 近日,话题#100斤女...
生殖感染治疗费用知多少? 生殖感染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 生殖感染治疗费用没有固定标准,它受多种因素影响。病情严重程度首当其冲,...
肺鳞癌术后复发,他是如何实现临... 2019年,洛阳的张先生在体检中查出肺部肿瘤,随后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了肺癌根治手术。术后病...
探究桑黄调节免疫与抗衰老原理的... 探究桑黄调节免疫与抗衰老原理的紧密联系 桑黄,这种珍贵的药用真菌,近年来备受关注。其调节免疫与抗衰老...
原创 秋... 秋风刚在窗棂上打了个转,老妈就端着红豆薏米粥闯进我房间:"湿气最重的时候到了!"这话我听了三十年,但...
健康科普 | 肠癌多半是拖出来... 肠癌 通常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它的早癌五年生存高达90%以上 晚期却只有13%左右 很多人并未意识到 ...
36岁飞行员确诊局部晚期鼻咽癌... 你知道吗?每10个癌症患者中,就有7个人在治疗过程中离不开放疗。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现实。 很...
男人爱到深处的表现,不是天天说... 爱一个人时,最容易犯的错是:把说出口当成全部。 有人每天发消息说我想你,有人逢人就夸我女朋友多好多好...
马克龙宣布法国派出3架“阵风”... 法国总统马克龙11日就波兰无人机事件宣布,法国派出3架战斗机协助波兰保护领空。 马克龙当天在社交媒体...
原创 “... “王姐,你还好吗?”——一场16楼意外的温柔提醒 昨天傍晚,小区群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16 楼有人...
沈阳瘢痕“内外同治”:双重破解... 生活里,意外磕碰留下的创口、手术后的愈合痕迹,甚至痤疮消退后的局部皮肤修复不当,都可能催生出疤痕疙瘩...
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月:你以为只是... 图源:AI生成 “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偷走记忆的疾病’,正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专家表示,据...
【朝医新闻】再破难关!泌尿外科...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为一位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后输尿管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实施修复手术。 多年前,...
原创 赵... 中国女排的困境与未来:一场失利后的深度思考 在洛杉矶奥运周期的第一年,中国女排的表现曾一度令人振奋。...
原创 手... 手足癣总反复?试试新鲜绞股蓝!老中医分享5年临床小经验 手足癣这毛病,中医觉得多是脾胃有热、体内津...
悼念应止于尊重,别让于朦胧成为... 一旦任由无根据的猜测弥漫,任由无稽之谈大行其道,任由各种脑补的离奇情节泛滥,不仅无助于真相的揭示,反...
嫉妒让我们丢失了快乐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爱一个人,不是把TA捏成你想要的形状, 而是为TA提供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