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到扛不住!一大批民营医院开始主动“降级求生”了
创始人
2025-09-11 10:41:19
0

2025年9月1日清晨,陕西宝鸡眉县的街道还未完全苏醒,眉县槐芽东方医院的门前已围了一圈人。白底红字的“二级综合医院”招牌被缓缓取下,工人踮脚安装最后一颗螺丝后,新制作的“一级综合医院”招牌将取而代之。

“拆了也好,省得看着闹心。”法人代表张立明站在台阶上,听到有人在一旁窃窃私语,神色越发沉重。

这家2018年成立的民营医院,曾在当地 “小有名气”:150张床位(含38张带独立卫浴的高档病床)、引进过CT机、聘请过三甲医院退休专家,甚至连门诊大厅都花大价钱翻新过。

但如今,它缩成了70张床位的一级医院,高档病房改成了普通病房,CT机被传因维护费太高将被转卖,刚招聘进来人才纷纷离职,寻求更好的出路。

“不是不想往上走,是撑不下去了。”医院内部人士向39深呼吸透露,“每年光设备维护费就要掏出百万,人力成本更是压得喘不过气,医院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高达30名,每人月薪都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在降了一级,设备标准降了,高级职称人员也要优化,一年能省小百万。”

其实,眉县槐芽东方医院的“降级”,不是孤例。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民营医院掀起了主动“降级潮”。有的从二级降到一级,有的从一级降成门诊部,甚至一些三级医院也自愿加入了这场“降级运动”。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更高的“医院等级”曾是民营医院追逐的“金字招牌”,为何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民营医院的“集体自救”,不是认输是求生

据39深呼吸了解,此次“降级潮”中基本上都是民营医疗机构,它们地域不同,规模各异,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往下走”,主动缩减床位、设备和人员。它折射的,是全国民营医院近年来面临的 “生存大考”。

在陕西宝鸡,另一家二级民营医院——高新中医医院也在今年的5月8日降为一级中医医院。

这家医院成立于2017年,主打“中医理疗”,曾花费巨资引起了高端的中医药设备,床位数也从50张扩张到80张,甚至请过省级中医院专家坐诊。但近年来,它的中医治疗等项目被公立医院“平替”,患者更愿意去离家5公里的市中医院(医保报销比例高5%)。“我们的设备利用率不到30%,每月光维护费就要2万,成了‘吞钱机器’。”

医院员工说,“自从降级后,医院只留基础理疗设备,床位缩到20张,反而能集中精力做社区老年人的推拿、敷贴——这些是公立医院顾不上的‘小事’。”

◎ 近期,医疗圈掀起了一股令人意外的“降级潮”。/ 图:健康梅县公众号截图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股“降级潮”甚至波及到了三级医院。

四川乐山华城耳鼻喉医院,曾是当地唯一的三级耳鼻喉专科医院,编制床位120张,建筑面积超1万平方米,却也在成立不久后主动申请降为二级医院,理由直白,“三级医院的设备标准太高,还必须养至少5名副主任医师。可我们的患者70%是普通鼻炎、中耳炎,根本用不上那些高端设备。”

原医院内部人士透露,“降级后,患者觉得‘三级变二级,水平肯定降’,更愿意去市人民医院(三甲)的耳鼻喉科;医生也留不住——年轻医生想去三甲进修,骨干医生被公立医院挖走了。最后,连门诊量都撑不起来。”

这轮降级潮,本质是民营医院在政策、市场双重挤压下的‘生存策略调整’。”医疗行业分析师王磊向39深呼吸表示,“过去,民营医院追求‘高等级’,是因为等级越高,医保额度越高、患者信任度越强;但现在,高等级的‘成本陷阱’越来越明显——二级医院需要配CT、MRI,三级医院要配PET-CT,这些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远超民营医院的承受能力。而DRG/DIP支付改革后,医保按病种打包付费,过度检查、治疗的‘灰色利润’没了,民营医院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生死线’。”

39深呼吸发现,此次降级的眉县槐芽东方医院,在2023年11月,因虚构医疗服务项目、串换诊疗项目、过度检查被眉县医保局处罚10万元。

多重压力“绞杀”,40%民营医院“亏本硬撑”

根据国家卫健委及地方卫健委披露的数据,2024年至2025年4月,全国已有多家医院因运营困难或政策调整宣布倒闭或停业,其中民营医院占比85%。

成本、竞争、利润以及监管政策变严等因素,使得一些原本定位为二级甚至三级专科医院的民营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位,选择降级以求生存。

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一家二级医院需至少配备100张床位、1台CT机、5名副主任医师;三级医院需至少500张床位、1台MRI机、10名副主任医师。这些“硬指标”,对民营医院来说,是“烧钱游戏”。

“现在很多二级民营医院,年营收刚好卡在800-1000万,利润薄如纸。”某民营医院财务总监赵敏(化名)透露,“更可怕的是,设备越高端,闲置率越高,因为患者不需要,或者医保不让多做检查。比如我们医院的MRI机,月均扫描量不到20次,年折旧150万,相当于每次扫描亏7.5万。”

其次,与民营医院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立医院的“强势”。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的30.77%,但贡献了85.2%的诊疗量;民营医院虽占69.23%,诊疗量仅14.8%。

“公立医院‘出身’就有优势,加上公立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比民营医院高5%-10%,这几年,公立医院还在大规模建立分院,患者更不愿意来民营医院看病了。” 赵敏表示,这种虹吸效应,在三四线城市更明显

比如陕西宝鸡,全市有4家三甲公立医院,12家二级民营医院。2024年数据显示,宝鸡民营医院的平均床位使用率仅58%(公立医院超85%),很多民营医院的病房空着一半,“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比患者多”。

◎ 近年来,国家开始从严查处医院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和欺诈骗保行为。/ 图:云南省医疗保障局

此外,2021年起,我国全面推进DRG(按病种分组付费)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医保支付从“按项目收费”变为“按病种打包”。这对依赖“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盈利的民营医院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以前,一个普通感冒,我们可以开1000元的检查(血常规、CRP、胸片),加上500元的药,患者自费300元,医院赚700元。”一家民营医院院长向39深呼吸透露, “现在,DRG规定感冒的总支付价是400元(含检查、药、治疗),如果医院花了500元,多出来的100元就得自己兜着。”

有数据显示,DRG/DIP改革后,民营医院的平均利润率从11.3%暴跌至5.7%;2024年,行业亏损面达40%,平均每家亏损超500万元。疫情后,更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仅2024年,全国医院破产清算案件就有1158件,2025年前7月达766件。

39深呼吸还注意到,一些主动降级的,很多是当初被“认定”了等级但没经过严格评审的机构。2025年7月1日起,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二级以上医院为核心督查范围。

整治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医保支付挂钩,质量不达标的医院可能面临评级下降、医保处罚等后果。行业人士表示,主动降级,某种程度上是降低监管风险。

降级之后转型才是“生存密码”,有人活,有人死

降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但显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四川乐山华城耳鼻喉医院在降级后,2024年5月份最终宣告破产。

医疗政策研究专家陈芳指出,“降级只是‘止血’,要让‘血’重新流起来,必须转型。”

据39深呼吸了解,2011年,南京率先尝试将主城区的二级医院,转型为以公益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由政府托底。

类似的故事,正在全国上演,广州市海珠区第二人民医院(二级)变为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国100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原二甲)2024年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后,诊疗量反增35%。

除此之外,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就是这条路径的受益者。该院前身为职工疗养院,转型综合医院后,运营举步维艰。2009年包括退休职工,全院在编256人,但年业务收入只有295万元,就连院长看了账目也倒吸了一口冷气:“即便医院零成本运营,也难以足额发放职工工资。”

此后,随着该院率先在全国公立医院中提出并推进“医疗+养老”服务模式,相继建成了老年养护楼和康复大楼。截至2020年,医院现有床位1100张,其中医养结合床位 800 张,常年入住率超过 95%。仅2019 年一年业务收入就超过1亿元。

◎ 二级医院转型的路子,对民营医院来说,能真正走通的不多。/ 图:全景视觉

但行业人士也表示,对于医院来说,医养结合转型只是一份“参考答案”,不是“唯一答案”。

更关键的是,转型成康复或医养型医院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是二级专科医院,如妇产医院、烧伤医院等,他们转型的成本就更大,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愿意放弃原专业,全部去做全科医生。

江西省瑞昌六二一四医院就是一个例子。此前这家医院同样尝试过医养结合路径,于2018年3月就开设了医养结合型养老院, 2025年2月27日因“亏损严重”正式终止运营,最终仍不能逆转倒闭的命运。

“现在不少二级医院都在尝试开展特定病种服务,在自己的优势专科上发力,避免与大型公立医院正面竞争。“一位来自广东某二级民营医院的投资人告诉39深呼吸,不少二级医院在降级后,依托一级医院资质申请互联网医院。“现在很多门诊部或一级医院都在走这样的路径,通过线上渠道拓展线上诊疗和药品销售,也是个风口。”

不少行业人士指出,未来的民营医院,不要再执着于“二级”“三级”的牌子,而是深耕“患者需要、我们擅长”的领域。毕竟,能让患者愿意走进来、留得住、口碑传出去的医院,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医院。

毕竟,医疗的本质,从来不是“等级”,而是“治愈”。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全景视觉

首图|123rf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博展陈】烽火中的生命接力 开栏的话: 从手写的手术登记本到缴获而来的医药箱,从泛黄的医典古籍到绣着红色五角星的院旗——每一件静...
改善医疗服务宣医在行动|宣武医... -- 改善医疗服务宣医在行动-- 宣武医院普通外科 积极开展周末择期手术 为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充分发...
“血脂王者”被揪出,竟不是肥肉... 大家对血脂的认知,大多数人可能停留在“吃得太油腻会长脂肪,影响健康”这种层面,但事实上,血脂并不完全...
2025中部地区心血管论坛在郑... 本报讯(记者 丁玲 通讯员 汪俊杰)9月5日~6日,由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河南...
湿疹竟能促使你拥有更健康的饮食... 湿疹竟能促使你拥有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想象一下,你正经历着湿疹的折磨,皮肤发红、瘙痒得让你夜不能寐。...
武大杨某媛论文下架后再上架,知... 陈良飞 今年7月底以来,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当事人杨某媛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直是舆论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
中医刘海云:舌头老是“火辣辣”... “刘医生,我这舌头,一年到头都像火烧一样,吃什么都没味,觉也睡不好,真是要命啊!” 说这话的是李女士...
37岁男演员于朦胧被传坠楼 目... (来源:中国蓝新闻、荆楚网) 9月11日,演员于朦胧冲上热搜,有网友称于朦胧今日在北京坠楼,目前于朦...
“秋分吃3甘,一年无困扰”9月... “秋分吃3甘,一年无困扰”9月23日秋分节气记得吃,不忘应季而食老传统!! 在时光飞逝的普通日子里,...
员工曝卖不出月饼垫钱自购,星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多名自称星巴克的员工发帖称,因中秋月饼销售任务未完成,被迫自掏腰包购买产品...
增生会变结节吗?科学解析两者的... 太原龙城中医医院科普,在女性乳腺健康的讨论中,乳腺增生和乳腺结节是常被提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
脊髓损伤后肌肉萎缩:如何通过训... 脊髓损伤后,神经信号传导受阻,肌肉因缺乏刺激而逐渐流失,形成废用性萎缩,不仅削弱力量,还会加重关节僵...
曾奇峰:自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能... 编者按:今天的文章来自曾奇峰老师的直播答疑,我们整理了其中的精华问答,文字整理为莉莉丝。在这份答疑中...
脊髓炎后合并马尾综合征,二便功... 脊髓炎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往往因其病变范围广、神经损伤重而遗留多种复杂后遗症。 其中,...
健康中国四期:精准服务小众群体... 健康中国四期建设持续以 “精准化、人性化” 为核心,不断拓展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将目光投向自闭症儿童...
杏林师者|艾珏萍:传扬中医药文... 记者 陈艳阳 袁小玉 在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有一位深耕教学一线的教师,她就是讲师艾珏萍。近年来,她主...
煲足3年汤的广东阿妈,爆出6款... 俗话说的好:“食在广东”,广东的饮食文化流传比较久远,他们对于药膳与食材的搭配,掌握得可谓是非常到位...
原创 入...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夏天的燥热渐渐褪去,早晚都能感受到丝丝凉意。秋天虽然凉...
“剪了两次才勉强合格”,开学“... “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开学不到一周,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 她的孩...
河南郑州自闭症食物不耐受检测汇... 河南郑州自闭症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哪里做?河南郑州衡医健康食物不耐受检测机构可以做。在河南郑州,随着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