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月蚊虫为何成了乙脑的“帮凶”?
每年九月,夏秋交替之际,气温虽逐渐转凉,但蚊虫活动并未完全消退,反而进入“最后的狂欢”。这一时期,蚊虫密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为乙脑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和后遗症率较高,对儿童健康威胁尤为严重。
1.蚊虫活跃期延长
乙脑病毒主要通过库蚊、伊蚊、按蚊等蚊虫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九月气温仍适宜蚊虫生存,加之雨水较多,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等)为蚊虫繁殖提供了理想场所。
2.儿童易感人群集中
乙脑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2-6岁学龄前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更易感染乙脑病毒。此外,九月正值开学季,儿童聚集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
3.病毒传播链复杂
乙脑病毒不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还可通过输血、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感染人类。例如,孕妇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死胎或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此外,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共同生活、照顾患者)也可能通过接触体液或分泌物感染病毒。
二、乙脑的“真面目”:症状与危害
1.典型症状:发热、头痛、抽搐“三件套”
潜伏期: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多为10-14天。
早期症状:起病急,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嗜睡等为主,类似感冒或肠胃炎,易被忽视。
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意识障碍(如昏迷、谵妄)、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重症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2.后遗症风险: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乙脑的病死率约为5%-30%,重症患者病死率更高。即使幸存,约30%-50%的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包括:
神经系统损伤:如语言障碍、智力减退、瘫痪、癫痫等。
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行为异常等。
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
三、预防秘籍:从源头切断病毒传播链
1.疫苗接种:预防乙脑的“金钟罩”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两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8月龄和2岁各接种1剂次,保护率可达60%-90%。
乙脑灭活疫苗: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2岁和6岁各接种1剂次,共4剂次。
注意事项:
接种前需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是否发热、过敏史等。
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低热、局部红肿等轻微反应,一般1-2天自行缓解。若出现高热、过敏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就医。
2.防蚊灭蚊:阻断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环境清理:定期清疏排水道,填平坑洼地、死水塘,清理盆、罐、缸、瓶等积水容器,避免蚊虫滋生。
物理防蚊: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电蚊拍等。
化学防蚊:使用蚊香、驱蚊液、杀虫剂等,但需注意通风,避免儿童接触。
户外防护:外出时穿长衣长裤,避免在黄昏、黎明等蚊虫活跃时段外出。
3.控制动物宿主:减少病毒“储存库”
猪的管理: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需将猪舍远离人居住环境,保持猪舍卫生,必要时给猪接种乙脑疫苗。
其他动物:牛、羊、马等家畜也可能携带病毒,需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人畜混居。
4.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内在盾牌”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蓝花),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
充足睡眠:儿童每天需保证10-12小时睡眠,成人需7-8小时。
适度运动: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如散步、跑步、跳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5.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知识普及: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普及乙脑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早期识别: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蚊虫叮咬史或接触史。
四、家庭护理:孩子中招后如何应对?
若孩子不幸感染乙脑,家长需做好以下护理:
1.及时就医
乙脑早期治疗可减轻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风险。
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孩子的症状、蚊虫叮咬史、疫苗接种史等。
2.隔离观察
乙脑患者需隔离至体温正常,避免蚊虫叮咬后传播病毒。
同一班级出现2例以上病例时,托幼机构应停课10天。
3.对症治疗
降温:体温>38.5℃时,口服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止惊:若出现抽搐,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咬伤舌头,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
补液:呕吐、腹泻时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4.康复护理
后遗症康复:若遗留语言障碍、肢体无力等后遗症,需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语言训练、物理治疗等。
心理支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后遗症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五、常见误区:这些“坑”千万别踩!
误区一:乙脑是“普通感冒”,不用重视
乙脑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但病情进展快,重症患者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误区二:孩子打过疫苗,就不会得乙脑
乙脑疫苗的保护率并非100%,且疫苗免疫力可能随时间下降。即使接种过疫苗,仍需做好防蚊措施。
误区三:蚊香、驱蚊液“有毒”,不能用
正规厂家生产的蚊香、驱蚊液毒性较低,按说明书使用是安全的。若担心化学防蚊产品,可选择物理防蚊方式(如蚊帐、纱窗)。
误区四:乙脑只在农村流行,城市不用担心
乙脑的传播与蚊虫密度相关,城市中若存在积水容器、绿化带等蚊虫滋生地,同样可能发生乙脑疫情。
六、科学防控,筑牢健康防线
九月蚊虫“狂欢季”,乙脑防控莫大意。通过疫苗接种、防蚊灭蚊、控制动物宿主、增强体质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乙脑的发病风险。若孩子出现可疑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和细心的防护,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盾牌,让他们在金秋九月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