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白露)有关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杨涛详解秋燥成因、防治方法及白露进补要点,为公众提供专业养生指导。
针对白露后常见的口干咽干问题,杨涛解释,白露后,北方空气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导致津液耗损,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的症状。她纠正“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的误区:“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津液并非单纯指水,还包括唾液、胃液、关节液等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她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喝温水”方式,一次不超过200ml,间隔1~2小时按需饮用,心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温水以35℃~40℃为宜。
“中医防治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杨涛给出具体方案。饮食上,推荐选用具有滋阴、润肺、生津的食材,可用梨或白萝卜煮水饮用,煮制时可少量添加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也可将梨去核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糖蒸熟,糖尿病患者需慎重应用此法。穴位按摩可辅助调理,每日按揉中府穴、照海穴各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其中,中府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旁开 6寸第一肋间,作为肺经要穴可疏理肺气、缓解咽干咳嗽;照海穴在足内踝尖直下1寸凹陷处,能润燥滋阴、改善口干。
“秋天不补,冬天吃苦”,随着白露节气临近,不少市民开始关心是否可以启动秋季进补。对此,杨涛表示,白露时节可逐渐进补,但需遵循科学原则,结合自身体质合理调理。白露进补要遵循“润燥为先、补而不腻、循序渐进、辨证施补”的原则。日常应优先选择山药、莲子、瘦肉、鲫鱼等温和易消化的食材,避免盲目大补加重秋燥和脾胃负担,以防加剧秋燥或增加脾胃负担。
杨涛表示,由于个体体质差异显著,进补需“因人而异”。针对怕冷、手脚冰凉、易腹泻的中下焦虚寒人群,建议在温阳散寒的基础上兼以润燥,推荐生姜红枣茶和当归牛肉汤,同时需避免寒凉食物与水果,减少对脾胃的刺激。对于痰湿体质人群,多有身体沉重、精神不振、易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进补前需先“清湿”,在祛湿化痰的同时还要兼顾健脾,可常喝茯苓陈皮茶、冬瓜薏米汤,饮食上忌甜腻、油腻食物。而阴虚体质人群,常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体型偏瘦,这部分人群进补需侧重滋阴润燥兼顾清热,推荐银耳百合羹、雪梨炖川贝,同时要忌辛辣、油炸食物。
此外,杨涛特别提醒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由于脾胃功能较弱,进补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将食物炖至软烂,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同时需警惕“跟风补”,切勿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补品,若确有需求,务必咨询中医师意见,根据医嘱进补,防止出现“虚不受补”或“补不对证”的情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白露)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