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一组具有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室管膜细胞表型特征的神经上皮肿瘤总称。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原本是神经元的“守护者”,为神经元提供支持、营养和保护。然而,当某些因素导致神经胶质细胞发生恶变,它们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疯狂增殖,形成肿瘤,这便是胶质瘤。

胶质瘤难以切干净,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
1. 肿瘤生长特性
- 浸润性生长:绝大多数胶质瘤(除少数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外)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边界。肿瘤细胞像树根一样深入正常脑组织,与神经纤维、血管等交织,术中难以精准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强行扩大切除易损伤正常脑组织。
- 多中心起源:部分胶质瘤由多个起始点形成,这些起始点可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手术难以一次性彻底清除所有病变组织。
2. 生长部位限制
- 功能区肿瘤:若胶质瘤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视神经等重要功能区,手术切除范围受限。为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视力丧失等),医生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只能在保证患者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切除可见肿瘤。
- 深部肿瘤:位于大脑深部或颅底的胶质瘤,因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器械难以到达,增加了完全切除的难度。
3. 术中技术局限
- 边界识别困难:尽管现代神经外科技术(如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荧光显影等)有所进步,但仍难以在术中实时、精准地显示所有肿瘤细胞的分布范围,尤其是微小的浸润灶。
- 肿瘤质地与血供:部分胶质瘤质地较软或血供丰富,手术中易出血,影响视野,增加切除难度,且过度止血可能影响对肿瘤边界判断。
综上,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生长部位及手术技术的局限性共同导致其难以完全切除,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仍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