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曰:秋主肺。白露时节,“秋老虎”渐行渐远,凉爽、干燥的秋意成为主导,气温也会快速下降,中医养生需遵循“养阴润燥、调和肺气”的原则,兼顾健脾、疏肝与保暖避寒。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中医师李研提示,要从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多维度综合调养建议,帮助适应季节转换,预防秋燥与寒湿侵袭。
一、起居调养:早卧早起,保暖护阳
白露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睡眠应顺应自然规律,建议晚9-10点入睡,早5-6点起床,以敛阴护阳。此时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需注意防寒避湿:
穿衣原则:重点保护腹部(防腹泻)、肩颈(防风寒)、足部(防寒从脚生),避免“秋冻”过度,尤其老人、体弱者及关节病患者需及时添衣。
居家细节:撤凉席、换薄被,避免睡地板或久坐潮湿木凳;空调温度不低于26℃,防止寒湿侵入关节。
二、饮食养生:滋阴润肺,少辛多酸
秋燥易伤肺阴,饮食以“清润平补”为主,兼顾健脾祛湿:
1 .润燥首选白色食物:银耳、百合、梨、莲藕、山药等可生津润肺,推荐药膳如百合莲子银耳粥、雪梨山药粥。
2 .酸味收敛:葡萄、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可敛肺气,减少津液耗散;适当饮用菊花枸杞茶、麦冬茶等代茶饮缓解燥热。
3 .健脾祛湿:暑湿未尽时可食用薏米、赤小豆、茯苓等,搭配粳米煮粥,避免生冷瓜果(如西瓜)损伤脾阳。
禁忌:辛辣(葱、姜、辣椒)、油腻及海鲜,易加重燥热或过敏;冷饮、冰镇食物易致脾胃虚寒。
三、情志调摄:宁心安神,疏解悲秋
秋季肺气主令,易生悲忧情绪,需主动调节:
情绪管理:多参与登山、绘画、音乐等集体活动,或晨间散步接触自然清气,疏解“悲秋”郁结。
穴位辅助: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太渊穴(腕前区)各3-5分钟,可安神定志、宣肺理气。
传统习俗:福州地区“白露吃龙眼”习俗,龙眼性温可补心脾、养血安神,适合气血不足者。
四、运动养生:动静结合,微汗为度
运动以温和为主,避免耗气伤津:
推荐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晨练宜在9点后,避开低温时段,运动后及时擦汗、更换衣物。
特殊功法:
叩击肺俞穴:轻拍背部肩胛骨区域(肺脏投影区),促进排痰、增强肺功能。
抬脚跟:刺激足底涌泉穴,补肾气、通经络,适合久坐人群。
五、经络与药膳调养
1 .穴位保健:
中府穴(胸前外上方):按揉可止咳平喘、健脾补气,早晚各1-3次。
三阴交(内踝上3寸):健脾和胃,适合消化不良者;足三里(膝下3寸)艾灸可温补脾胃。
2 .药膳推荐:
黄精枸杞汤:黄精10g+枸杞10g煮水,补肝肾、益精血。
贝母梨汤:梨+川贝母炖煮,润肺止咳,缓解干咳。
六、特殊人群调养建议
老年人:饮食低盐低糖,晨起饮姜枣茶护阳;注重足部保暖,睡前温水泡脚(40℃,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女性:避免腹部受寒,可食用红枣、桂圆温养子宫;经期忌食生冷,推荐红糖姜茶。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注重颈部保暖,常熏鼻(热水蒸汽吸入)润泽气道,减少哮喘发作。
结语:
白露养生需把握“润燥、敛阳、防寒”三大核心,通过饮食润肺、起居护阳、情志调畅及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以应对秋冬寒邪。需注意个体差异,湿热体质者侧重祛湿,阴虚者加强滋阴,必要时结合中医辨证调理。民间习俗如“收清露”“吃龙眼”亦蕴含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可适当融入日常生活。
(注:文中药膳及穴位疗法需结合体质,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建议遵医嘱。)
【本期专家】
李研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专业
擅长领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8年,在肝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很深的造诣,对脂肪肝、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腹水、黄疸等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治疗急性突发传染病,尤其是新冠肺炎治疗,坚持一线工作,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一人一策,个体用药,取得很好疗效。对于失眠、咳嗽、腹泻、腹胀、消化不良、肝郁、眩晕、月经不调、多汗、不孕不育等内科杂证,也有较好疗效。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专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荣获沈阳市中医工作先进个人、沈阳市优秀青年中医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