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提及:“人有八虚,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时: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牌;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对于平时不爱运动的人来说,简单的拍打就能排出毒气邪气,拍八虚很适合懒人。
中医里的 “八虚”,指两肘、两腋、两髀(腹股沟)、两腘(膝盖窝)这八个关节部位。它们像衣物褶皱易积灰一样,是气血运行的薄弱地带,五脏邪气易在此滞留。《灵枢・邪客篇》进一步阐释:肺心邪留两肘(关联尺泽、少海穴)、肝邪聚两腋(近期门、渊腋穴)、脾邪停两髀(对应冲门、气冲穴)、肾邪滞两腘(连阴谷、委中穴)。
“拍打八虚” 的核心,是通过适度拍打刺激经络、疏通气血,将体内 “痧”(代谢废物)排出,既能清除邪气,又能增强免疫力,实现 “养生、保健、治病” 三位一体的调理效果。
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掌握正确手法才能发挥效果,以下步骤在家就能上手。
(一)拍两肘窝:散心肺邪,解皮肤困扰
肘窝是心经、心包经、肺经的必经之路,气血阻滞易伤心肺,引发感冒、咳嗽、心慌等问题。这里还藏着肺经尺泽穴(清宣肺气,治咽喉肿痛、咳嗽)和心包经曲泽穴(降逆宁心,防中暑、心慌),拍打时无需找穴,可一并疏通。
适用人群
心肺不适者:肘窝有压痛点或硬结(正常人无此反应),晨起轻拍,痛点明显则增加次数,散淤邪、复正气;
皮肤问题者:“肺主皮毛”,湿热引发的痘痘、冬季皮肤痒,拍打可排湿毒,南方夏季拍打还能预防湿热。
拍打方法
姿势:伸直一侧手臂,暴露肘窝;
定位:另一手大拇指找肘横纹正中,四指平放肘窝,此范围为拍打区;
手法:四指并拢成勺状,适度扣拍(力量由轻到重),每侧 81 下;
重症或体虚者不重拍,轻推肘窝至微热即可,符合 “少火生气” 的补法原则。
(二)拍两腋:疏肝护心,解郁闷防急症
两腋是肺经、心包经、胆经、心经的交汇地,与肝心健康紧密相关。“肝有邪聚于两腋”,肝火滞留会阻滞心经,轻则郁闷心慌,重则 “气急攻心”。日常拍打可疏肝护心,堪比 “随身护心丸”。
核心功效
解郁闷:弹拨腋窝心经极泉穴(找腋下大筋,弹至无名指、小指发麻),配合拍胸口膻中穴(解郁提免疫),可化心气郁滞的腋下小包;
护心防急症:“气急攻心” 时,轻弹极泉穴能快速回阳醒神;日常轻拍两腋,可预防冠心病、心绞痛;
止手心汗:心包经不收敛易手心多汗,拍打两腋可调节经络。
手指对应经络:大指走肺经(麻木可能肺寒 / 热)、中指走心包经(主喜乐)、小指走心经(麻木需警惕心脏问题)。
(三)拍两髀:调脾胃,治妇科男科问题
两髀(腹股沟)是脾经关键区,“脾有邪留于两髀”,脾失运化易致气血不畅、脾胃虚弱,还可能引发妇科或男科问题。拍打此处还能调节体重 —— 胖人拍瘦、瘦人拍胖,核心是疏通脾经、恢复代谢。
关键穴位作用
气冲穴(腹股沟内侧):治月经不调、痛经、手脚凉;
冲门穴(腹股沟外侧):缓解崩漏、带下、妇科炎症。
拍打时无需刻意找穴,可自然刺激两穴。
直立站立,双手拍腹股沟,力度由轻到重,每天 2-3 次、每次 3-5 分钟,至局部微热即可,能健脾胃、调妇科男科问题。
(四)拍两腘:补肾护腰,做 “体内大扫除”
两腘(膝盖窝)是肾经、膀胱经的通道,“肾有邪留于两腘”,邪气滞留易致腰背疼、坐骨神经痛。长期拍打不仅补肾,还能像 “血透” 一样,清理血管垃圾,给身体做清洁。
拍打方法
坐姿屈膝露膝盖窝,双手拍腘窝凹陷处,力度适中,每天 5 分钟,可缓解腰腿痛、补肾养肾。笔者母亲坚持晨拍,腰腿和脾胃功能都明显改善,印证了其效果。
注意事项
力度适中:以 “舒适无痛” 为原则,老人、儿童、体虚者宜轻拍,不追求 “出痧”;皮肤破损、感染时暂停;孕妇、经期女性拍两髀需谨慎,最好咨询医师;初次从 3-5 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长,每天坚持才能让气血通畅,邪气无处藏身。
健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拍打八虚” 无需复杂工具,从拍肘窝护心肺,到拍两腋疏肝心,再到拍两髀调脾胃、拍两腘补肾腰,适合全家操作。坚持每天花 10-20 分钟拍打,让气血通畅、邪气不藏,用简单行动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