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龙城中医医院科普:丙肝和乙肝都属于病毒性肝炎,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 “两者传播途径完全一样”,甚至用同样的防护方式应对。但实际上,丙肝与乙肝的传播途径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关键差异,若混淆两者的传播特点,可能会忽视潜在风险或过度防护,这两个关键差异一定要分清。
首先要明确两者的相似传播途径:无论是丙肝还是乙肝,血液接触都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比如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使用未严格灭菌的医疗器械(牙科工具、纹身穿孔设备等),或是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都可能因残留的病毒血液进入健康人伤口而引发感染;此外,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也可能传播两种病毒,尤其是双方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风险会显著增加。这些相似的传播场景,也让不少人误以为两者传播途径完全一致。
但实际上,丙肝与乙肝的传播途径存在两个关键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个差异是 “母婴传播的概率与风险不同”。乙肝的母婴传播概率相对较高,若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未采取预防措施,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可达 20%-90%,且常需通过孕期监测、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等组合措施来阻断传播;而丙肝的母婴传播概率低很多,通常仅为 3%-5%,且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丙肝母婴阻断的特效手段,多数情况下,只要母亲孕期肝功能正常、病毒载量不高,新生儿感染风险会更低,无需像乙肝那样采取复杂的阻断措施。这种母婴传播概率的巨大差异,是两者传播途径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个差异是 “病毒体外存活能力与间接传播风险不同”。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稳定性较强,比如在干燥的血液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若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未消毒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且手部有伤口,理论上存在间接传播的微小可能;而丙肝病毒在体外的存活能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很快会失去活性,通过被污染的日常物品间接传播的风险极低,几乎不会通过接触公共设施、共用办公用品等间接场景感染,日常防护的重点无需放在 “间接接触” 上。
正是这两个关键差异,决定了丙肝和乙肝的防护侧重点有所不同:预防乙肝需格外重视母婴阻断和避免间接接触的潜在风险,而预防丙肝则更聚焦于控制血液直接接触和高危性接触,无需过度担心日常间接接触或母婴传播的高风险。
总之,丙肝和乙肝的传播途径不完全一样,母婴传播概率、病毒体外存活能力及间接传播风险这两个关键差异一定要分清。科学认知两者的传播特点,才能针对性做好防护,既不忽视真实风险,也不盲目过度防护,更好地守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