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脊柱椎体因外力或骨强度下降发生压缩变形的骨折,好发于腰椎和胸椎,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高发,8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 50%。扬州华东慧康医院骨科临床发现,约 70% 的老年患者初期误将骨折痛当作 “腰肌劳损” 或 “腰椎间盘突出”,拖延治疗导致脊柱变形、神经受压,增加康复难度。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识别与应对。
一、诱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 3 类关键因素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与 “骨强度下降” 和 “外力作用” 直接相关,不同人群诱因有差异:
骨质疏松是老年群体首要诱因。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女性绝经后更明显),椎体像 “被晒干的海绵” 一样变脆、强度降低,即使轻微外力(如弯腰捡东西、咳嗽、上下楼梯)也可能导致椎体压缩变形。临床数据显示,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风险是骨量正常者的 8 倍,且易反复发生多节段骨折。
外伤是中青年主要诱因。年轻人椎体强度正常,但遭遇高处坠落、车祸撞击、重物砸伤等直接暴力,或摔倒时臀部、腰部着地,椎体承受的压力超过自身强度,会直接发生压缩性骨折;长期从事弯腰负重工作(如搬运工),反复挤压椎体,也可能导致慢性损伤性骨折。
不良姿势加速风险。长期久坐、弯腰驼背、低头看手机,会使脊柱长期处于前屈状态,椎体前侧持续受压,逐渐出现微小损伤,日积月累后,即使无明显外力也可能诱发骨折;肥胖人群因腰部负荷过重,也会增加椎体受压损伤的风险。
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 4 个典型信号
这类骨折易与普通腰腿痛混淆,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
- 突发腰背部剧痛:骨折发生时多伴随腰背部突然疼痛,活动(如翻身、起身、弯腰)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不明显,部分人疼痛会放射至臀部或腹部,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更明显;
- 身高变矮、驼背加重:若未及时治疗,压缩的椎体无法恢复高度,长期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驼背),身高可能比之前缩短 3-5 厘米,严重时影响呼吸功能;
- 活动受限:无法正常站立挺胸,弯腰、转身困难,甚至无法自行穿衣、翻身,需他人协助,这是椎体稳定性下降、肌肉保护性痉挛的表现;
- 神经压迫症状:若骨折块向后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走路时 “踩棉感”,严重时可能伴随大小便失禁,这是需紧急就医的危险信号。
三、及时治疗是防畸形核心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需 “分情况精准干预”,避免盲目卧床:
- 轻度骨折(椎体压缩<1/3、无神经症状):可采用保守治疗,佩戴脊柱支具(维持椎体稳定)4-6 周,配合补钙、维生素 D 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避免长期卧床(易引发血栓、肌肉萎缩);
- 中重度骨折(椎体压缩≥1/3、疼痛明显或神经受压):建议尽早行微创手术(如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通过微创方式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快速稳定椎体、缓解疼痛,术后 1-2 天即可下床活动,降低长期卧床风险;
- 合并神经损伤者:需紧急行开放手术减压、固定,避免神经损伤不可逆。
预防方面,老年人需定期检测骨密度(每年 1 次),及时补充钙和维生素 D,避免剧烈运动和弯腰负重;中青年要注意避免外伤,保持正确坐姿,加强腰背肌锻炼。若出现突发腰背痛、身高变矮,别误当 “老毛病”,及时到骨科做脊柱 X 线或 MRI 检查,早治疗才能避免脊柱畸形,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