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抑郁如同潜伏的情绪暗流,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心理健康。它们并非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需要被正视的心理状态。了解这些情绪问题的信号,是及时干预的第一步。
一、焦虑倾向的典型表现
焦虑就像身体启动了"过度防御模式",让身心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情绪特征:持续性的莫名紧张感如影随形,哪怕是日常小事也容易引发烦躁。对未来的担忧常常脱离现实,比如反复纠结健康隐患、工作稳定性或人际关系矛盾,这种焦虑感往往难以通过自我暗示缓解。
躯体症状:身体会忠实地反映情绪状态,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也可能伴随头晕、肌肉紧绷如抽筋般的不适感。睡眠障碍尤为常见,要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要么夜间频繁惊醒,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眠。
行为变化:为了逃避焦虑源,人会不自觉地回避特定场景,比如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推脱公开演讲机会。注意力像被分散的光点,难以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导致日常效率明显下降。
二、抑郁倾向的核心信号
抑郁更像是情绪的"能量黑洞",不断吞噬着积极感受与行动力。
情绪与认知:长期被低落情绪笼罩,曾经热衷的爱好变得索然无味,就像彩色世界突然褪成黑白。自我认知也会扭曲,常觉得"我一无是处",被强烈的无助感包围,严重时会反复浮现"活着没意义"的消极想法。
生理与行为:身体代谢仿佛出现紊乱,食欲可能突然失控(要么暴饮暴食,要么食不下咽),体重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波动。睡眠也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整天嗜睡却仍感疲惫,要么凌晨醒来后再难入睡。整个人像被抽走了能量,行动变得迟缓,连起身、说话都觉得费力。
社会功能:社交欲望显著降低,不愿接电话、见朋友,甚至刻意回避家人。工作或学习时难以集中精神,任务堆积如山却无力应对,最基本的洗漱、做饭等日常事务都可能成为负担。
三、需就医的关键判断标准
情绪问题发展到需要专业干预的程度,可通过以下标准判断:
持续时间:当焦虑或抑郁症状连续出现超过2周,且没有随生活变化自然缓解的迹象,就需要警惕。
严重程度:若症状已经明显打乱生活节奏——比如无法正常上班、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持续恶化、甚至丧失自理能力,说明问题已超出自我调节范围。
自我调节失效:尝试过运动、向亲友倾诉、调整作息等方法后,症状依然反复出现,甚至有加重趋势,这时应寻求专业帮助。
危险信号:一旦出现伤害自己的念头,或已经有自伤行为,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这是最需要紧急干预的情况。
四、就医提示
面对情绪问题,寻求专业帮助是勇敢且明智的选择。精神科门诊的评估通常包括标准化心理量表测试和医生面谈问诊,目的是准确区分正常的情绪波动与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焦虑和抑郁的干预效果与时机密切相关。早期通过心理咨询、生活方式调整,或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大多能获得显著改善。很多人因"病耻感"不愿就医,反而让轻微症状逐渐加重。其实,心理状态出现波动就像身体感冒一样常见,及时求助正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关注情绪信号,主动寻求帮助,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心理保健意识。当情绪的警报响起时,正视它、应对它,才能更好地守护内心的平衡与健康。
专家简介
桑文华
桑文华:科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心理治疗师,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附属安科纳联合医院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双相障碍专委会成员,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精神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工作27年余,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3篇。主持参与2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主要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和失眠症的诊治,对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双相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诊治有独到见解。每周一全天精神科知名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心理门诊。
作者简介
陈雪梅
陈雪梅:本科学历,河北承德医学院本科学历,2022年参加工作。擅长沟通及团体心理游戏。工作格言是以患者为中心,守护患者健康。
情感障碍二科简介:
情感障碍二科是我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为封闭式管理男病房,设置床位41张,位于门诊病房综合楼12楼。主要收治各类情感障碍患者,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期情感障碍、老年期情感障碍、恶劣心境、抑郁谱系障碍等相关疾病的男性患者。科室所属的抑郁症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科室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电休克治疗等综合性诊疗服务。科室护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化评估、专科化护理、特色心理护理以及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出院延续性护理为我科的特色护理内容。
情感障碍二科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和心理治疗等功能为一体,帮助患者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科室与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治疗联盟,并为出院患者提供长期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指导。
情感障碍二科
供稿科室 | 情感障碍二科
作者 | 陈雪梅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