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困扰无数人的顽疾,皮肤发红、起疹、其痒无比,越抓越痒,甚至还反复发作令人崩溃,这要怎么办?
湿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皮肤科专家陈顺涛主任表示,在中医理论中,湿疹被称为 “湿疮”,其核心病机在于“湿”与“热”的失衡,主要与脾、肝、心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1.脾失健运,湿从内生:饮食不节(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甜食),损伤脾胃功能。脾主运化,脾虚则无法正常运化水液,水湿停滞在内,郁积成毒。
2.肝郁化火,湿热下注:情绪压力、熬夜、焦虑会导致肝气不舒,郁结日久就会化火。肝火与体内的湿气结合,便形成肝胆湿热。湿热之邪循经络散发于肌肤,就会导致剧烈的、成片的、红肿瘙痒甚至流水的湿疹。
4.心火炽盛,血热生风:心主血脉,情绪烦躁、失眠等会导致心火过旺,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行于皮肤表面,就会引起难以忍受的瘙痒。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肝胆湿热型湿疹。”陈顺涛主任总结道,“这类患者的湿疹往往来势汹汹,红肿灼热、瘙痒剧烈、容易渗水,常伴有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粘腻等症状。治疗上当以清泻肝胆实火、利湿解毒为核心。”
湿疹中医怎么治才能彻底根除?
陈主任称,面对如此凶猛的“湿热”,就需要一剂力道十足的药方。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湿疹第一方——龙胆泻肝汤,此方出自《医方集解》的龙胆泻肝汤,正是清泻肝胆湿热的“千古名方”,直中病机。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组成。
方中龙胆草是君药,大苦大寒,直入肝经,善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药力迅猛。
黄芩、栀子是臣药,辅助龙胆草清上泻下,加强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木通、车前子、泽泻是佐药,这三味药引导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给邪气以出路,所谓“利水通淋”。
生地、当归、柴胡、甘草是佐使药,这是本方最巧妙之处。清热利湿的药性猛烈,容易伤及阴血和正气。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防止伤正;柴胡疏达肝气,引诸药入肝经;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加减妙用:若湿疹渗液较多,会加茯苓、薏苡仁增强利湿效果;若瘙痒难忍,会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若病程较长、伴随轻微血虚,会适当增加当归用量,兼顾养血润肤。
医案
患者:王先生,35岁。
病史:主诉突发急性湿疹一周。因连续熬夜加班、压力巨大,加之与朋友聚餐频繁食用麻辣火锅和海鲜后,双侧肘窝、腹部出现大片红斑、丘疹和水疱,瘙痒剧烈,抓破后流黄水,痛苦不堪。自行涂抹西药药膏效果不佳。
诊见:皮疹潮红、肿胀、部分糜烂渗液。患者情绪烦躁,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
诊断:湿疮(肝胆湿热下注证)。
治法: 清泻肝胆实火,清热利湿解毒。
开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生甘草、地肤子、白鲜皮。共5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饮食清淡,忌口辛辣发物。
二诊:患者欣喜表示,服药后第二天瘙痒即明显减轻,渗水停止,红斑大幅消退。烦躁情绪和口苦症状改善。观其舌苔已由厚转薄,遂调整方剂,减少龙胆草等苦寒之药的用量,加入健脾祛湿药以巩固调理7剂。
结果:湿疹已基本痊愈,皮肤仅留下轻微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