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成药在综合性医院的使用量持续攀升。然而,随之而来的用药不规范、辨证不精准等问题,也让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面临考验。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通过构建以处方前置审核为核心的中成药合理用药体系,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干预—事后点评”的全流程管理模式,让中成药不合理处方率由36.89%降至9.55%。这一实践不仅改善了用药安全,还为同类综合性医院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直面问题:西医师开中成药的挑战
有关数据显示,某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成药处方中,70%至90%由全科医师开出,且86.2%的全科中成药处方不辨中医证型,仅根据西医诊断用药。在综合性医院中,这种情况更加常见:一些西医师缺乏中医理论相关培训,对中成药辨证分型不了解,不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重复开具同一功效类别药品,同时开具感冒药与滋补药等,加剧了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存在较大的用药安全隐患。
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6月的基线调查中,中成药处方的不合理率高达36.89%,不合理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用法用量不合理(30.12%)、无中医相应诊断(19.28%)、选药不合理(17.47%)、存在相互作用(15.66%)、存在重复用药(13.86%)、存在禁忌证(3.61%)。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综合性医院开具中成药处方的大多为西医师,较中医师更容易处方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处方审核软件重点放在西药,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能力仍较为薄弱,对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设计简单,仅涉及用法用量、十八反等基础层面,未见深层次的探索,某些医院规则设计简单,对中成药重复用药的标准界定单一,如直接禁止同一功效类别中成药联合应用,容易矫枉过正,影响临床诊疗工作;中成药说明书普遍比较简单,对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禁忌证等方面描述较少或比较含糊;缺乏专业有效的管理团队。
这些短板,正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决心建立全流程合理用药体系的动力。
建立体系:多部门协作与信息化支撑
2019年10月,医院启动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工作,药学部牵头,联合医务处、中医科、中西医科成立中成药合理用药团队。团队的工作目标明确,即在不中断临床诊疗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技术与人工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处方的发生。
规则优化是核心。医院结合权威指南和专家意见,对审核系统进行了细化和升级。比如,针对用法用量,系统对219个成人用中成药、11个小儿用中成药逐一建立给药途径、剂量和频次规则,小儿用药按年龄段制定39条规范;针对疗程限制,系统对急症或急性期药物设置使用周期,避免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针对特殊人群,系统对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建立禁用与慎用药品清单,明确红灯拦截与黄灯提示的标准;对于重复用药判定,系统从功效类别、功能主治、重复成分等多角度综合评估,避免假阳性;针对联合用药控制,系统对寒性与热性中成药、感冒药与滋补药、含有相同有毒成分的药物组合进行风险提示或拦截。
事中干预是保障。经过培训的审方药师借助系统与临床医师实时互动,在拦截问题处方的同时,详细说明原因,帮助医师掌握中成药合理使用要点。
事后点评是闭环。药师定期汇总不同科室的处方问题,分析高频不合理药品和常见错误类型,并通过院内培训、药学通讯、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分批推送培训内容。例如,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常用中成药、腹泻常用中成药等进行专题讲解,让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开药。
医院于2019年10月开始开展中成药前置审核工作,针对中成药的用法用量,结合医院中成药处方点评的结果,不断优化处方前置审核内容细则,并通过多部门参与的事前审核、事中干预、事后点评,最大限度地规范了中成药临床使用,构建了综合性医院全流程管控的中成药合理用药体系。
目前,用法用量不合理的处方在审核环节已被“清零”,重复用药、相互作用、存在禁忌证等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不合理处方率从36.89%降至9.55%,处方合格率由63.11%提升至90.45%。
继续优化:让系统更懂中医
基于中成药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使用及深层次的探索,药学部、中医科、中西医科、医务处各个部门有序合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构建了适合综合性医院的中成药合理用药体系,真正构建了事前审核、事中干预、事后点评的全流程管理模式。
在全流程管理的模式下,医院还加大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一方面,通过临床药学通讯向医师介绍中医药理论及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交互作用,把处方不合理原因写详细,并使用弹窗消息向医师传递中医理论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信息。
文: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 董运茁
编辑:吴刚
审核: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