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对高血压患者并不友好。气温的波动容易扰乱血压,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作为慢性病管理的重点人群,高血压患者如何在换季时做好健康管理呢?
血管也会“热胀冷缩”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高温会抑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外周血管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便会下降。
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血管随之收缩,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便会升高。
昼夜温差会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波动。秋季的午后,气温可能仍保持较高水平,但到了傍晚,气温可能会骤然下降。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增加衣物,血管就会在一天内经历“扩张—收缩”的转换。长此以往,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这是诱发清晨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此外,秋季气候干燥,会导致人体血容量相对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这种变化与血压升高相互叠加,形成了“叠加效应”,大大增加了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这些生理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高血压患者的秋季健康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顺应温差做调整。
“加减乘除”原则
秋季,高血压患者可遵循“加减乘除”原则,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加”强监测频率
在秋季,高血压患者可将自测血压的频率从夏季的每周2次增加至每天1次。测量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和晚上睡觉前,每次测量3遍并取平均值,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血压情况。
若血压连续3天超过140/90毫米汞柱,患者应及时联系医生,切勿自行改变药量。
“减”少风险因素
在秋季,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至关重要。高血压患者宜“减盐减油”,避免食用酱肉、腌菜等高盐食物,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
同时,高血压患者要避免在清晨进行剧烈运动,此时气温较低,冷空气刺激容易诱发血压骤升。
高血压患者可以将锻炼时间调整至气温较稳定的午后,这样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乘”势改善生活习惯
秋季是调整作息的黄金时期,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能有效稳定血压节律。
在饮食方面,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增加富含钾元素食物的摄入,如香蕉、菠菜等。钾能促进钠排出,辅助调节血压。
此外,高血压患者要保持情绪平稳、心情舒畅,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血压升高。
“除”去认知误区
“天凉了血压高些没关系”,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血压持续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就会随之增加。
如果血压暂时下降,高血压患者也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以免引发反跳性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调整药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河北省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李伟 张雁
整理:肖建军
策划:郑颖璠
编辑:尤颖康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