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觉自己“虚”,就想着赶紧补一补,结果吃了不少营养品,反而出现了更烦人的问题,如口干口苦、脸上冒油长痘、肚子胀胀的不消化、大便更加黏腻不爽,甚至身上发沉、疲倦感越来越重。
这是怎么回事?唐永祥主任说从中医角度看,这很可能是忽略了体内存在的“湿热”。湿热就像堵在马路上的石头,如果没有清理干净,一味地加车,不仅无法通行,反而会让场面更加混乱。
湿热是怎么形成的呢?往往和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长期情绪压力大、爱生闷气,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郁久了就会化火;而饮食不节、爱吃油腻甜食和生冷食物,则会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虚不能有效运化水湿,湿气内停,也会郁而化热。
湿热一旦纠缠在一起,就如同油入面,很难分开。此时既要清泻肝经的郁热,又要健脾化湿,从源头上杜绝湿热的产生。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思路来源于传统名方逍遥散和茵陈五苓散的化裁,它不着眼于“补”,而着眼于“通”和“化”。
方中常会用到柴胡、白芍来疏解肝郁、柔养肝血,让肝气恢复条达,从源头减少火气的产生;配合茯苓、白术来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把湿气的源头堵住;再加入茵陈、栀子等清热利湿的良药,引导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
诸药配伍,肝郁得解,热邪得清,脾运得健,湿浊得祛。身体内部的“垃圾”被清理干净了,气血运行的道路自然畅通,人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中医用药的核心在于辨证,每个人湿和热的比重不同,兼杂的症状也不同,用药的分量就需要相应调整。因此,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