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失眠的宝子们!今天咱来聊聊一本超有意思的书,叫《给失眠的星星盖上被子》。
凌晨三点,16岁的林小满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就像在看一场永远不结束的奇葩皮影戏。那些裂纹一会儿变成数学试卷上的大红叉,扎得她眼疼;一会儿又变成同桌故意撞翻她水杯时的坏笑,气得她冒烟。窗外的月亮被云层揉碎了,就跟她枕头上的眼泪一样,七零八落的。
咱先来说说第一个办法,把情绪装进漂流瓶。我老跟来咨询的青少年说:“别跟黑暗死磕啦!想象失眠就是个调皮得不行的宠物,你越使劲拽它项圈,它越上蹿下跳。”可以在床头放个“情绪漂流瓶”,用彩笔在纸上乱画,把“为啥大家都那么开心”写成歪七扭八的字母,把“我好失败”折成纸飞机。有个来访者用荧光笔在墙上画了好多星星,她说那些光点点就像被吵醒的银河,老好看了。
第二个是重建睡眠仪式。生物钟可不是闹钟,它就像早上轻轻的雾,得温柔地叫醒。试试这些招:泡脚的时候滴几滴柑橘精油,让那带阳光味的水蒸气爬到脚脖子上;睡前听听雨声白噪音,把自己想象成躺在荷叶上的青蛙,呱呱。有个15岁的少年跟我说,他用智能手环记入睡时间,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而是像集邮票一样收集每个“成功睡着”的夜晚。
第三个是与失眠跳支探戈。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与其对抗失眠,不如邀请它共舞”,这话被17岁的舞蹈生小雨变成真事儿了。她失眠的时候就光着脚在木地板上踩,用身体跟着失眠的节奏来——一会儿像慢板华尔兹一样慢悠悠地舒展,一会儿像踢踏舞一样使劲跺脚。有一回她跳着跳着,眼皮就开始打架了。
再说说给白天按下暂停键。有个来访者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结果书包里有37条未读消息。我们约定每天下午四点,把电子设备锁进“情绪垃圾站”——就是那个贴满卡通贴纸的铁盒子,里面装着过期的焦虑和没发出去的心里话。有个高中生在铁盒里发现三个月前写的“我想转学”,现在他笑着划掉,还写了句“其实美术课新来的老师挺好玩”。
最后是寻找属于你的安眠曲。14岁的阿杰在咨询室突然哼起走调的《小星星》,然后我们就开始做“个人安眠歌单”,像奶奶哼的摇篮曲、便利店冰柜的叮咚声、数学老师写板书的沙沙声。有个来访者录了地铁报站声,她说那声音就像在说“该回家睡觉啦”。
当林小满第三次来咨询的时候,她带来了手绘的“失眠地图”,上面标着每个失眠时候的场景。我们说好,她再盯着天花板的时候,就用荧光笔在地图上画圈。三个月后,她指着地图上的荧光点说:“原来失眠也会累,现在就周末来串串门。”
这会儿窗外的月亮更圆了,像被咬了一口的糯米团。咱可能永远驯服不了失眠这只调皮猫,但咱能在它乱蹦跶的时候,接住那些掉下来的星光。宝子们,都试试这些办法,说不定就能睡个好觉啦!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以真诚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与行为。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同感来访者的感受、尊重来访者的情感,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接纳、平等、尊重的咨询氛围,陪伴来访者一起走过迷茫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