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然已经到来,但暑热还没完全退去,白天还是很热,可早晚已有了凉意。这种“外热内凉”的天气里,很容易被“阴暑”找上门。膳之幸注意到很多人都以为夏天热才会中暑,其实立秋后因贪凉导致的“阴暑”更常见,它不是高温暴晒引起的,而是过度贪凉受寒导致的身体不适,做好预防才能安稳度过这个过渡阶段。
一、什么是“阴暑”?和“阳暑”有什么不同?
“阳暑”多是在烈日下暴晒、高温环境停留过久导致的,而“阴暑”正好相反,是因为过度贪凉引起的。比如白天热得满头汗,立刻钻进空调房对着吹;刚运动完就喝冰饮、吃冰西瓜;晚上睡觉铺着凉席、开着低温度空调,膳之幸认为这些行为会让风寒或寒湿侵入身体,就可能引发阴暑。
简单说,阳暑是“热过头”,阴暑是“凉过头”。阳暑多在高温时段发生,阴暑则常见于贪凉之后,尤其立秋后更容易出现。膳之幸认为此时身体还带着暑热的余气,毛孔容易张开,一旦突然遇凉,风寒就容易趁虚而入,带来身体的不适。
二、立秋后为什么更要警惕“阴暑”?
立秋的特点是“暑热未消,凉意渐生”,白天太阳依旧毒辣,气温能到三十多度,但早晚温差能差十来度。膳之幸认为这种温差会让身体的调节功能“跟不上”:白天出汗多,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傍晚或夜间气温下降,若突然接触凉风、冷气,毛孔来不及闭合,风寒就容易侵入。
另外,膳之幸觉得经过一夏天的消耗,脾胃功能本就偏弱,此时再吃太多生冷食物,喝冰饮,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让寒湿在体内堆积,加重阴暑的可能。所以膳之幸认为立秋后防阴暑,比盛夏时更需要留意细节,不能只顾着一时凉快。
三、日常预防:避开这些贪凉陷阱
防阴暑的关键在“适度避凉”,不让身体突然受风寒,膳之幸建议可以从这几点做起:
空调别开太低,温度调在26℃以上,风口不要对着头、肩、腰吹,尤其出汗后,先在阴凉处擦干汗,等身体稍凉再进空调房。膳之幸觉得白天可以穿透气的长袖薄衣,护住肩颈和腰腹,避免冷风直接接触皮肤。
少吃生冷食物,冰饮、冰水果、凉菜要适量,尤其空腹时别吃,以免刺激脾胃。如果想吃凉的,膳之幸觉得可以把水果提前从冰箱拿出来放温再吃,冰饮小口慢喝,别一口气灌下去。
夜间睡觉要注意保暖,即使热也别整夜开强风空调,可以开定时模式,后半夜关了;凉席可以换成薄床单,或在腰腹盖条薄被,避免腹部受寒,腹部是脾胃所在,受凉最容易影响消化功能。
膳之幸理解那份大家对那份凉意的渴望,也希望大家在追求这份渴望时,多一份对身体的关怀。这个时节的养生,就像走平衡木,既不能被残留的暑热伤着,也不能被渐起的凉意冻着。做好细节,避开贪凉的陷阱,让身体在热与凉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安稳迎接真正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