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的血糖仪突然报警,医生却说:“你可能不是你以为的糖尿病”
“滴滴——”
上周五早晨,王姐刚把血糖仪往指尖一戳,屏幕亮出 18.5 mmol/L,吓得她差点把豆浆打翻。
“完了,肯定又是2型,又得加药。”
可没想到,湘雅二医院的周教授看完报告,第一句话却是:“先别急,你可能不是2型。”
王姐当场懵圈:糖尿病不都分1型和2型吗?怎么还有“可能不是”这一说?
1型、2型,傻傻
分不清?原来还有“伪装者”
咱们平时聊起糖尿病,就像聊“苹果和梨”——好像一眼就能分辨。
可现实里,超过40%的成年人第一次被扣上“糖尿病”帽子时,其实戴错了型号。
麻烦的是,中国2/3的1型糖友是成年人,而且常常“长得不像1型”——不瘦、不年轻,甚至还有点啤酒肚。
再加上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儿童2型也冒头,传统分型瞬间失灵。
为什么医生也会看走眼?三个“坑”你踩过没
一把“基因尺子”,把伪装者揪出来
湘雅二医院的周教授、肖教授团队和英国、香港的小伙伴,给中国人群量身定制了一把“基因尺子”——C-GRS评分模型。
用周教授的话说:“这相当于给糖尿病做一次‘基因面试’,把‘冒牌’的请出去。”
王姐后来怎样了?
她的C-GRS评分只有0.8(临界值1.5),妥妥2型。
医生把胰岛素停掉,换成口服药+饮食运动,三天后血糖稳稳落在6.5 mmol/L。
王姐现在逢人就安利:“别被表面骗了,测个基因,少走弯路。”
给你三个小提醒,别等血糖仪报警才行动
写在最后的小纸条
糖尿病就像一场“身份伪装游戏”,你以为的对手,可能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位。
多一次精准诊断,就少一份冤枉药、少一次低血糖惊魂。
如果你或家人也被扣过“糖尿病”帽子,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主治医生聊聊——也许,换个分型,就能换一种更轻松的人生。
参考来源:
上一篇: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成功实施高难度腹腔镜下无功能肾切除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