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50%静脉血栓无症状,直到肺栓塞发作才发现,4类人群做好预防
创始人
2025-08-02 10:39:52
0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扰?

· 长时间坐车或办公后,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按压还有肿胀感?

· 突然呼吸急促、胸痛,甚至咳出带血丝的痰?

· 夜间腿部抽筋频繁,皮肤发红发热?

这些症状,可能是静脉血栓在作祟!据《2025中国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静脉血栓患病率高达12%,且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患者超过10万人!很多人以为“腿肿”只是水肿,却不知血栓可能随时脱落,引发猝死!

被低估的"血管瘟疫":每37秒夺走一条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警示:全球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这个数字在新冠疫情期间上升了23%。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18-35岁年轻患者的占比已达41%,他们中76%的人直到出现肺栓塞症状才首次就医。

这些血栓并非单纯"坐出来"的毛病。在血管造影下,凝固的血块正像水泥般封堵静脉腔,而携带Factor V Leiden基因突变者的发病风险是常人的11倍。更危险的是,40%的深静脉血栓(DVT)会引发致命性肺栓塞,其中60%的猝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

从腿胀到猝死:血栓进化的五级警报

第一阶段:血液淤滞(静脉高压)

久坐或久卧后,小腿出现沉重感,皮肤出现蜘蛛网状红血丝。此时血流速度下降至5cm/秒以下,凝血因子开始聚集,但90%的人误以为是"水肿"。

第二阶段:血栓萌芽(纤维蛋白交织)

典型单侧肢体肿胀,皮肤温度升高3-5℃,腓肠肌压痛明显。超声显示静脉内径增宽超过50%,此时脱落风险增加8倍,肺栓塞概率达15%。

第三阶段:栓子游走(肺动脉阻塞)

突发胸痛伴咯血,血氧饱和度低于90%。CTPA显示肺动脉"充盈缺损",此时死亡率高达25%,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第四阶段:慢性病变(静脉瓣毁损)

下肢持续水肿、皮肤变硬如象皮,甚至形成难愈性溃疡。静脉功能评估显示反流时间超过0.5秒,此时生活质量评分(EQ-5D)降至0.6以下。

第五阶段:遗传性易栓症(基因暴雷)

家族中出现多例年轻血栓患者,基因检测发现抗凝血酶Ⅲ缺乏或蛋白C抵抗,此时终身发病风险增加12倍,孕产妇死亡风险飙升30倍。

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和“危险信号”

1. 你可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目标”

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 久坐族:司机、程序员、长途旅行者,血流缓慢风险翻倍!

· 术后患者:骨科、妇科手术后,血栓形成率高达50%

· 肥胖人群:体重指数(BMI)>30者,血栓风险增加3倍

· 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2. 这些症状可能是血栓的“求救信号”

· 腿部异常:单侧腿肿、疼痛、皮肤发红或发热,按压无凹陷。

· 肺部警报: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可能是血栓“旅行”到肺部!

· 其他表现:头晕、意识模糊、心跳加速,提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注意40%的肺栓塞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直到猝死才被发现!

科学应对静脉血栓的“四步全攻略”

第一步:精准预防,从源头“堵住”血栓

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或做踝泵运动(脚尖上下勾动)。

穿弹力袜:医用梯度压力袜促进血液回流,适合长途旅行、术后患者。

多喝水:每天饮水1500-2500ml,稀释血液黏稠度。

第二步:药物干预,关键时刻“救命稻草”

抗凝药:如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防止血栓扩大和新血栓形成。

溶栓药:针对大面积肺栓塞,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禁忌提醒: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者禁用抗凝药!

第三步:物理疗法,激活“血管自愈力”

间歇充气加压泵:通过肢体交替加压,模拟肌肉泵血,预防血栓。

足底静脉泵:促进足部静脉回流,适合卧床患者。

第四步:紧急处理,争分夺秒保性命

肺栓塞急救:立即拨打120,平躺避免活动,切勿热敷或按摩患肢!

家庭应急:备好抗凝药,出现呼吸困难时遵医嘱服用。

预防静脉血栓的“生活守则”

1. 日常习惯“三要三不要”

· 要动:每天快走30分钟,睡前做腿部拉伸;

· 要喝:少喝咖啡、酒精,多喝温水;

· 要查:有家族史者定期检测D-二聚体、凝血功能。

· 不要久坐:每小时起身走动,长途旅行时携带弹力袜;

· 不要吸烟:戒烟可降低血栓风险40%

· 不要穿紧身裤:压迫下肢静脉,阻碍血液回流。

2. 高危人群的“防护盾”

· 术后患者:遵医嘱早期下床活动,使用抗凝药;

· 孕妇/产妇:产后尽早下床,穿戴弹力袜;

· 癌症患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预防性抗凝。

3. 饮食调理“三黄金”

· 多吃:富含纤维的蔬果(如苹果、菠菜),降低血液黏稠度;

· 少吃:高脂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甜点),控制体重;

· 巧吃:补充维生素B族(全谷物、坚果),促进血液循环。

静脉血栓看似无声无息,实则步步惊心!记住:“防”胜于“治”动起来是关键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8月7日立秋,别忘了吃这3样,... 8月7日即将迎来立秋,这意味着秋季的到来,天气开始逐渐转凉。秋天是一个充满丰收和养生的季节,然而随着...
豆腐是肾衰的“催化剂”?医生:...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在他人目光里迷路,不如在自己的... 最近,朋友阿秋分享了一个让她生活状态焕然一新的感悟: 原来停止过度分析他人,自己的能量就能直线回升。...
原创 一... 家,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归宿。可这归宿是温暖的港湾,还是冷清的空壳,往往取决于男人做出的选择。 就像...
肝硬化的肝能软回来吗?肝病医生... 肝硬化作为慢性肝病的终末期病理改变,其核心特征表现为肝脏组织不可逆的结构重构,具体涵盖实质细胞坏死、...
市卫健委召开2025年全市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精神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和水...
祁东县“世界肝炎日”活动贴心服...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8日讯(通讯员 何晓晓)“大爷,您好!这里是免费检测乙肝五项现场,还对...
8月7日立秋,有钱没钱,多吃这... 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立秋之后,秋老虎还是很凶猛,气候多变,此时除了要给身体及时补充水分,还要注意养...
自闭症做食物不耐受检测有用吗?... 家人们,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自闭症这个沉重却不容忽视的话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每 ...
原创 农... 老张蹲在自家院门口,端着碗腌菜拌饭扒拉得正香,突然筷子“啪嗒”掉地上——半边身子麻了!儿子慌得背他往...
探索心灵深处:从专业诊断到中医... 《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专业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 首先,《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是一本深入探讨精...
儿童眼睛是铅污染“重灾区” |... 最鲜活的病例在临床,最实用的健康建议来自临床医生。浙医在线特别开设《医生有话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
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提醒:... 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久坐”已成为不少上班族的常态。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缺乏有效的伸展与...
终于揭晓!大西洋发现新物种,保... 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广阔的大海中,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神秘物种?今天要告诉你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科学家...
包茎导致炎症反复,包皮真该割了... “每次小便都像针扎,内裤总有黄色污渍,和妻子同房后她总说痒…” 35岁的张先生满脸痛苦地描述。检查结...
立秋将至,“少吃2瓜,多食3白... 立秋将至,天气由热转凉,饮食也要顺应季节变化。民间有“少吃2瓜,多食3白”的养生智慧,再结合日常调养...
别再忽视你的大脑,科学使用让它... 你知道吗?你的大脑每天都在进行超能力操作,但它也可能因为你的忽视而变成‘脆弱的玻璃人’。本文将探讨如...
颠覆认知:男性性生活时长与质量... 性生活的质量已被广泛看作是衡量亲密关系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之一。很多男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性生活时间长好还...
甲状腺疾病要注意什么?7个小建... 甲状腺是人体很重要的器官,但是被很多人觉得它没有什么作用,即使患病对身体也没有危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接触人多了我发现:层次越高人越... “成功人士话少且冷淡,普通人才会话多自来熟。”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一个业内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