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误认为胃病或普通腹痛,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然而,通过科学筛查,早期胰腺癌仍有迹可循。本文将系统介绍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及关键筛查手段,助你抓住“黄金治疗期”。
一、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别让“胃痛”掩盖真相
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
1.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腰背部,夜间或仰卧时加重,蜷缩或前倾坐位可缓解。这与胰腺肿瘤压迫腹腔神经丛有关,易被误认为腰椎病或肌肉劳损。
2.消化不良与体重骤降: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导致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尤其对油腻食物敏感。若未刻意减肥却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10%,需警惕。
3.黄疸与尿液变色:胰头肿瘤压迫胆总管时,皮肤和巩膜会发黄,尿液呈深茶色,大便则变为陶土色。这是胰腺癌的典型警示信号。
4.新发糖尿病或血糖波动:胰腺功能受损可能引发血糖异常,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突然出现血糖升高,需排查胰腺病变。
二、筛查“三步走”:精准揪出早期胰腺癌
早期筛查需结合症状、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形成“三重防线”:
1.第一步:肿瘤标志物检测(初筛)
CA19-9:这是胰腺癌最常用的标志物,特异性达80%。若CA19-9水平显著升高(如超过正常值数倍),需进一步检查。
其他标志物:CEA、CA125等可能辅助诊断,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注意:CA19-9升高也可能见于胆管炎、肝硬化等疾病,需排除干扰因素。
2.第二步:影像学检查(定位)
薄层增强CT:可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与血管的关系,评估手术可行性。
核磁共振(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适合发现微小病灶或CT模糊的病例。
超声内镜(EUS):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胰腺,可发现直径1cm的肿瘤,并同步进行穿刺活检。
B超:经济无创,但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对早期胰腺癌检出率较低,可作为初步筛查。
3.第三步:病理学检查(确诊)
穿刺活检:在EUS或CT引导下,用细针抽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胰腺癌的“终极手段”。
腹腔镜探查:对疑似转移的患者,可通过腹腔镜直接观察腹腔内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三、高危人群:这些情况需定期筛查
以下人群患胰腺癌风险显著升高,建议每年进行专项检查:
1.年龄≥40岁,尤其是有吸烟、酗酒史者。
2.长期患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
3.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2、CDKN2A等基因突变。
4.突发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体重下降或黄疸。
四、预防与行动:早筛早治是关键
胰腺癌早期(Ⅰ期)5年生存率可达34%,而晚期(Ⅳ期)仅3%。因此,高危人群应:
1.定期体检:每年进行CA19-9检测和腹部增强CT。
2.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避免暴饮暴食。
3.警惕“胃病”升级:若胃痛伴随黄疸、体重下降或血糖异常,立即就医排查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