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查体报告一出,我才知道自己的肝脏出了问题,早期根本没啥症状。”这是一次肝功能异常后的就诊记录,没有惊心动魄的描述,但透露出一个现实:多数人是在体检单上才意识到肝的重要。
人没了肝,命就守不住,很多人以为真正决定寿命的是心脏, 其实不少老年慢病的起点,正是肝脏悄无声息地慢慢失去功能。
大部分时候,它不会疼,不会闹,甚至不发烧,但它在一点点撑着。
当有天撑不住了,人的精气神一塌糊涂,器官功能跟着崩塌,肝脏的衰败,不是从哪天开始的,而是几十年小错积累的结果。
大多数人把护肝当成年轻人的事,觉得五六十岁就算再补,也为时已晚。
但真相是,肝不像牙齿、眼睛那样逐年磨损,它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只要别继续压垮它,50岁以后照样能修得回来,甚至撑过很多看起来更健康的人。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护肝靠保健品或护肝片,这其实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最有效的护肝,其实就是改掉每一顿饭里的错误选择。
红肉多了、油温高了、调料咸了、酒喝急了,都是慢性毒素的积累,肝脏不是怕一顿吃坏,而是怕天天负担重。
五十岁往后,肝细胞更新慢了,再犯这些错就不是轻描淡写的问题,而是代谢彻底失衡。
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到了中年之后,还维持年轻时的饮食方式,反倒比年轻人死得快。
肝脏代谢能力下降了,但食物的负荷没降,反应就是转氨酶升高、脂肪堆积、肝细胞变性,这些不会立刻要命,但足以让寿命短三五年。
那些能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 饮食不是最精致的,但规律、简单、肝脏代谢负担低。
饮食之外,还有个被严重低估的方面,就是运动,这事很多人一看就想跳过,但越容易忽视的,越是关键, 肝脏最怕什么?不是病毒,不是毒药,而是长时间的血流不足。
人坐着多、动得少,肝脏供血下降非常明显,它不像心脏一样会自我加压,只能靠动起来后,腹部器官的血流才会重新充盈。
有意思的是,不是所有运动都对肝好,短时的爆发运动、极限力量训练、剧烈对抗性项目,对中老年人反而会增加肝酶指标, 真正对肝脏有利的,是那些中等强度、低负荷、持续性的活动。
哪怕只是饭后散步半小时,坚持下来都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增强肝细胞修复能力。走路、慢跑、游泳、快走,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运动,比吃任何一个号称“排肝毒”的保健品都实际得多。
很多五十岁以上的人运动习惯丢得太早,腰腿一不舒服就干脆放弃了,但事实是,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即便是每天在屋里踏步都比静坐强。
肝脏不会叫痛,它只是悄悄变慢了, 但血流不通的代价是整个人倦怠、睡眠变浅、情绪不稳、体力差,这些表面看起来不是肝的问题,但根都在那儿。
还有一点被大多数人拖延的,就是筛查,等到皮肤发黄、眼白变色,那基本已经不是早期的事了,肝的疾病大多是沉默型的,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和早期肝癌,极容易被漏掉。
有些人做了体检, 看着肝功能正常就觉得没事,实际上只查转氨酶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慢性肝炎或者早期肝纤维化的患者, 肝功能报告完全看不出问题,只有通过B超、弹性检测或者血清纤维化指标才能发现。
筛查不是生病后的事,而是健康时的习惯, 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加个甲胎蛋白,加个肝纤维化四项,远比一顿顿地保肝饮食更能救命。
这件事五十岁后开始也不晚,关键是要养成机制,对慢性乙肝携带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高血脂人群,这类检查更是不能落下。
有时候花几百块钱查一下,能换来后面十年都不进医院的平稳。
有一个非常被低估的事实是:肝的老化不会单独进行,它是全身老化的开关。
肝脏一旦出问题, 胆固醇合成紊乱,激素代谢异常,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出问题,肠道菌群开始移位,肾脏负担随之上升,心脑血管风险也随之增加。
很多人死于心梗、脑梗,但起点是多年肝功能障碍造成的内环境破坏,肝不单是解毒器官,更是人体代谢节拍的司令部,一旦乱了节奏,其他系统也撑不住。
真正活得久的人,不是拼命修,而是减少损耗,肝脏就是这样一个部位,你越让它清净,它回馈得越好。
不折腾、不熬夜、不重口、不暴食,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护肝神招”,但几十年过来能留下健康肝功能的,往往都是这样生活节律稳定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肝脏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徐璐.药物治疗管理结合PCNE分类系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药学服务效果评价,医药导报,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