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身心,尤其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大暑更是健康管理的试金石。 一项2024年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指出,高温时高血压患者住院率增加了12.4%,60岁以上人群受影响尤为显著[1]。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严谨研究得出的结论。
烈日当空,气温如同熔炉,让人只想躲进空调房里,痛饮冰镇饮料。然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看似凉快的“逃暑”方式,却暗藏着巨大的风险。中科院相关研究早已提醒,大暑期间高血压患者的就诊率和急诊事件明显上升[2]。这不仅因为高温本身,更因为炎热诱发了血压波动、心率不稳、脱水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尤其对正在服药的患者来说,稍有不慎,便可能“栽”在这个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里。
很多高血压患者误以为中暑是“晕过去”才算,其实不然。轻度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食欲不振等,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已预示着危险信号。高温下血管扩张、出汗过多、心率加快,都会直接影响降压药的吸收和代谢。服药后若再进行暴晒或剧烈运动,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大暑期间的高血压患者管理,应遵循“3防4忌”原则,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关乎健康的关键细节:
三防:
防脱水: 别以为不出汗就无需补水!脱水不仅导致血容量下降,还会引起血压剧烈波动,影响药效,甚至加重肾脏负担。研究显示,大暑期间高血压患者肾指标异常风险提升了15%[3]。建议每日按时分次少量饮水,切勿等到口渴才喝,更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
防中暑: 高温会改变身体代谢速率,原本稳定的药效可能变得“不听话”。部分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因脱水、电解质紊乱而产生副作用,例如氢氯噻嗪类药物可能导致低钾、低钠,出现乏力、肌肉抽搐、心律不齐等症状。中科院建议高温期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血压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2]。
防药物干扰: 高温会影响药物吸收和代谢。例如,在服用降压药后立即饮用冰镇啤酒或可乐,会造成血管剧烈收缩或扩张,导致血压波动。 部分药物,尤其利尿剂在脱水的情况下副作用会加剧。
四忌:
忌贪凉: 冷饮、冰西瓜、空调直吹虽然能带来片刻的凉爽,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而言,却是“过山车”式的刺激。冷热交替会造成血压剧烈波动。室内空调温度应保持在26℃左右,冷饮也应适量,切勿贪图一时痛快。
忌空腹: 大暑天食欲不振,但早餐绝不能省!空腹不仅容易导致血糖骤降,出现头晕、低血压反应,甚至晕厥,更重要的是,很多降压药需要饭后或饭中服用,空腹服药可能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增强药效,引发低血压。建议早餐摄入适量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和蔬果,例如燕麦粥、煮鸡蛋、番茄等,更利于血压稳定。
忌情绪爆炸: 情绪起伏是血压的“导火索”。大暑时节,闷热天气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使人易怒、焦虑。控制情绪比控制盐更重要,建议尝试深呼吸、慢走、听轻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研究表明,情绪管理得当,血压波动幅度明显更低[3]。
忌运动过猛: 切勿盲目运动!很多人误以为大暑出汗排毒,便进行剧烈运动,尤其早晨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偏高,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运动应适度,以微微出汗、呼吸不急促为宜。 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在户外暴晒,外出时需做好防晒措施,携带藿香正气水等应急物品。
高血压患者切忌擅自减药或停药,尤其不能因为“出汗多,血压低”就认为不需要服药。吃药只是控压的起点,并非终点。生活习惯、饮食、情绪、作息,每一环都可能影响血压。在大暑期间坚持午睡2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下午高压值;但需避开正午时段。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决定着能否平安度过酷暑。 高血压并非洪水猛兽,但它像慢火炖锅,一点点消耗着您的健康。请重视每一个细节,学会“偷个巧”,千万别“偷懒”。 祝您盛夏安康!
健康声明:以上建议仅适用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科普,不构成个体诊断或治疗依据。如有特殊情况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调整药物方案,切勿自行判断或更改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晓东.高温环境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规律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4,32(05):421-426.
[2]周晓梅,王丽华.夏季高血压患者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1):902-906.
[3]李明,朱建军.降压药物在高温环境下的代谢变化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03):298-302.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