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愈时间-每周六22:00
《音乐疗愈时间》是一档通过音乐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的节目。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有效的疗愈方式。音乐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多种神经递质,比如让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从而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
每一期节目,都是一次探索音乐疗愈奥秘的旅程,每一段旋律都经过严格筛选,旨在以音乐为媒介,舒缓紧绷神经,安抚烦躁情绪。带你在音乐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节目会邀请权威专家医生坐镇,从专业角度剖析情绪产生的根源,为大家讲解心理调节知识。并详细解读不同类型音乐的感受。和谐韵律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焦虑;自然音效与音乐的融合,能帮助我们缓解压力,集中注意力。
《音乐疗愈时间》由Love Radio和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联合推出。
MUSIC
♬..♩~ ♫. ♪..
本期嘉宾
赵嘉晶
副院长 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
本期亮点
赵院长,“失眠”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今天能不能跟我们讲讲这个话题?
失眠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虽常被简称为“一种病”,实则横跨多学科领域。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便对其机理做出系统阐述:黄帝曾向御医发问——“为何青年嗜睡而老者难眠?”御医答以气血盛衰之论:青年人气血充盈,脉道滑利,血行无阻,故入睡深沉且久;老年人气血衰少,脉道艰涩,气血运行滞缓,遂致眠浅易醒。简而言之就是气血盈亏与循行状态。
现代人常见“报复性熬夜”——熬夜刷手机、追剧,作为对加班的“补偿”。这里必须提醒大家,你透支的睡眠时间终将会在你身体上“偿还”回来。
那从医学上来说,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缓解呢?
当机体长期处于微量营养素耗竭状态时,脉管系统中的有效循环血量已显著下降。此时临床干预策略需遵循“先复容,后调理”的原则:通过滋补类中药复方进行气血双补。
若睡眠被持续透支而不予补偿,则细胞将进入“能量危机”模式。现代睡眠研究证实:单次通宵熬夜造成的认知功能损伤,需连续十个生理睡眠周期方可完全代偿。这种“睡眠债”的累积效应在青年时期因代偿储备充足而被掩盖,但随年龄增长,当造血干细胞衰老等系统性衰退出现时,早期熬夜史将转化为不可逆的早衰表型。
赵院长,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如何利用音乐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音乐与情绪的关联,几乎是每个人自幼就能体会的“本能经验”。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当主旋律骤然拔高,胸腔会随之震颤,心跳加快,仿佛山河奔腾于眼前——这种“宽胸理气”的生理反应,不仅宣泄了郁积的情绪,也把内在的阳气托举上来,形成一幅开阔而磅礴的心理图景。
多数睡眠障碍的根本原因是未被处理的情绪。音乐,恰好可以成为调节情绪的“外力”。中医把情绪与五脏按五行对应: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因此网上才会出现“补肾曲”“疏肝曲”之类的曲目。虽然具体疗效仍需循证研究,但依据中医理论编排的旋律,至少比盲目听歌更具参考价值。
很多人会因为“黑夜”、“噩梦”而失眠,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趣的是,很多人恐惧黑暗与寂静,这种恐惧在中医里常被归为“肾亏”: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先天之精来自父母,后天之精赖脾胃运化,若“月光族”式地透支,肾气不足,便易出现噩梦、易惊、缺乏安全感。
因此,调肾往往需同时调脾胃——先天不足者,后天靠脾胃“扳回一成”;先天丰厚者,若纵欲耗损,脾胃亦难独善其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