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卒中)不仅会导致肢体偏瘫、言语障碍,还可能引发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判断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中风后认知障碍的高发人群和诱因,及时干预治疗,对降低危害至关重要。
高龄人群是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目标。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逐渐退化,脑血管弹性下降,本身就存在认知功能减退的基础。数据显示,65 岁以上中风患者中,约 4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且年龄每增加 10 岁,发病风险上升 25%。这是因为高龄者大脑储备功能减弱,中风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会加速神经细胞死亡,更易突破认知功能的 “代偿极限”。
多次中风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风险陡增。单次小面积中风可能仅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但若反复中风,或一次发生大面积脑梗死,会使大脑皮层、海马体等认知相关区域广泛受损。研究表明,发生过 2 次以上中风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是单次中风者的 3 倍;累及额叶、颞叶等区域的大面积梗死,认知障碍出现概率高达 60%。
血管基础差的人群更易中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会加速脑血管硬化,导致脑灌注不足。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内皮,糖尿病会引发微血管病变,这些因素使大脑长期处于 “慢性缺血” 状态,一旦发生中风,认知功能便会 “雪上加霜”。临床数据显示,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 50%;糖尿病患者中风后认知障碍风险更是增加 2 倍。
吸烟酗酒人群风险显著升高。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脑血管痉挛;长期酗酒会影响肝脏代谢,升高血液黏稠度,加重脑动脉硬化。二者共同作用,会降低大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调查发现,有 20 年以上吸烟史的中风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达 55%,而酗酒者这一比例更高。
中风后认知障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血管性痴呆。患者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中风患者在康复期需密切关注认知功能变化,如出现经常忘事、计算困难、出门迷路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认知评估。通过改善脑循环药物、认知康复训练、高压氧治疗等综合手段,可有效延缓认知衰退。早期干预的患者中,约 60% 能维持基本生活能力,而延误治疗者,认知功能恶化速度会加快 3 倍。抓住中风后 3-6 个月的黄金恢复期,才能最大限度守护认知功能,避免患者陷入 “身体与认知双重残疾” 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