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的“不速之客”——肠息肉,看看你了解多少?
创始人
2025-07-22 11:09:48
0

肠道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宛如一条昼夜不息的“生命运输干线”,承担着食物的研磨分解、营养的高效吸收与代谢废物的及时排泄等重要使命。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魏志表示,肠道黏膜出现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就像这条“干线”上出现障碍物——初期可能阻碍消化进程,导致腹胀、排便异常等不适;若任其发展,部分息肉还可能逐渐恶变,成为威胁健康的潜在“炸弹”。

肠息肉是什么?

常见类型有哪些?

肠息肉泛指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部位的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它的形态各异,有的像蘑菇一样有细长的蒂,有的则扁平地附着在肠壁上。

从病理类型划分,肠息肉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有较高的癌变风险;而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相对较为安全,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在特定条件下同样可能发生变化。

肠息肉的形成

通常与以下5个因素有关

1.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会刺激肠道黏膜,减缓肠道蠕动,延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此外,吸烟和过量饮酒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2.遗传与家族史

肠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3.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的代谢能力下降,慢性炎症和基因突变的积累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4.慢性肠道疾病

患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肠息肉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5.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直接刺激结直肠细胞增殖,促进息肉形成;高体重指数(BMI)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肠息肉的危险因素。

肠息肉早期症状很隐匿

出现这些“信号”,需警惕!

多数肠息肉在早期体积较小时,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这也是很多患者难以察觉的原因。随着息肉逐渐增大,特别是出现息肉恶变时,可能出现以下异常表现:

较为常见的症状是便血,但容易与痔疮混淆,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液通常与大便混杂,颜色暗红,而痔疮便血多为鲜血附着在大便表面;长期便秘或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因为息肉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当息肉较大,堵塞肠腔时,可能引发肠梗阻,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严重症状。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

——揪出“潜伏者”的关键

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息肉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医生通过肠镜能够清晰观察到肠道内是否存在息肉,并判断其大小、形态和位置,必要时还可以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

粪便潜血试验也能提供一定线索,若检测结果呈阳性,意味着肠道可能存在出血情况,需进一步排查息肉等病变。

对于无法耐受肠镜检查的患者,CT结肠成像等检查手段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但准确性相对肠镜要低。

消化内科专家

说说肠息肉的防与治

魏志主任提醒,一旦发现肠息肉,应根据其大小、数量、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较小的息肉,通常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若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倾向,则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息肉复发。

预防肠息肉,要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饮食上,注重均衡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肠道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医生:65岁后,血压若不越过这...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糖尿病高血糖不怕:10个生活妙... 一发现血糖偏高就慌了神,其实,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今天,我们就来分享10个...
克宫:普京将于9月访华,俄方正... 环球网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塔斯社等媒体当地时间21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克宫发言人佩斯科...
甲状腺术后要终身吃药?医生说:... 甲状腺手术后,很多患者会问医生:“术后需要终身服药吗?”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专业医生表示,...
双流东升丰乐社区启动“全程认知... 7月18日,在成都市民政局、双流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双流区东升街道丰乐社区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支...
00后的“保命新四样” “18—35岁年轻人的消费榜单前三位,分别是旅游、数码产品和保健养生。” 文 / 巴九灵 “舌苔偏...
赵丹阳医生:心梗为何找上门?揭... 心肌梗塞的发生并非偶然,在中医看来,这是身体气血运行长期出现问题的结果。就像道路长期拥堵会引发事故,...
北京融科医院陈彦蓉警告:大暑贪... 大暑已至,高温与湿气交织,许多女性朋友发现小腹悄然“膨胀”,浑身黏腻不适。这其实是暑湿侵袭脾肾的表现...
【天天健康】大暑正伏天,养生须... 今日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正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节气常在中伏前后,是一年中...
茄子成为关注对象!医生提议: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大... 这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接下来二十来天,那高温简直要把人烤化了!而且大暑时暑邪和湿邪交替,咱的身体可容...
原创 中... 在晚期肿瘤的治疗领域,除了常规的手术、放化疗等手段,中成药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养正消积胶囊、金龙胶囊与...
原创 别... 姐妹们,今天咱来唠唠感情里那些事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谈个恋爱,就整天琢磨男人到底爱不爱自...
看懂医保部门下的“医保钱包”这... 根据国家医保局7月9日消息,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
武汉热门关注:种植牙后饮食注意... 种植牙后饮食注意事项,种植牙为许多缺牙患者带来了口腔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术后的饮食护理对种...
西藏自治区政府原主席齐扎拉被“...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今年落马的首个正部级“老虎”已被处理。2025年7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
痛心!28岁小伙擅自停降压药,... 28岁的易先生(化名)近年来发现有高血压病,最高时可以达到180/100mmhg(正常值:90-14...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新希望!李旺...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为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
原创 3... 还记得那位复旦女博士于娟吗? 33岁患癌,不断与病魔斗争,最终还是不幸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为啥是...
男人深爱时的3个致命软肋:越爱...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爱是又娇嫩又羞怯的东西,犹如闪电,出现一次就不再重复。" 当男人彻底沦陷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