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60岁大妈吃啥都爱放猪油,一年后去体检,医生纳闷:吃了啥?
创始人
2025-07-22 10:47:04
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做饭啥都放点猪油,味儿好不说,人也有劲儿,我这一年还没感冒过。”这是河南一位60岁农村大妈在体检时说的话,她自述没有暴饮暴食,也没吃太多肉,就是做饭一直用猪油。

一年下来体重增加了十几斤,血脂数据不太对劲,医生翻了检查记录,着实一头雾水。

很多人觉得用猪油是传统方式,也有人觉得比植物油天然、健康, 但问题并不在猪油这个东西本身,而在“怎么用”“用多少”“用多久”。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对猪油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营养观念上,忽视了生活节奏、饮食结构、身体代谢早就不一样了。

过去的人吃得粗、动得多,用点猪油确实能补充热量,但现在很多人活动少、饮食精细,身体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动物脂肪输入。

还像以前那样炒菜时每锅都加一勺,就不是“补”,而是“堵”了,堵哪里?堵血管、堵代谢通道、堵肝脏解毒的路径。

从营养成分看,猪油属于高饱和脂肪,它在常温下是半固态,这种脂肪进入体内不容易被快速分解,容易在血管壁沉积,时间久了,血脂自然就高了。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肥肉、不吃甜食,血脂就不会出问题,结果没注意到日常菜里那一勺猪油早就超过了身体能承受的脂肪限量。

而且猪油不只是含饱和脂肪,还富含胆固醇,一部分人天生代谢胆固醇的能力偏弱,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食物会让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进一步损伤血管壁。

这种过程不是吃一顿两顿,而是日积月累,当指标变得异常时,已经说明身体调节能力开始下降。

很多人迷信传统味道,以为香就是好, 但“香”只是刺激感官,和健康没直接关系。

那种猪油炒菜的香气,本质是脂肪氧化和部分蛋白残留物质在高温下产生的挥发物,有一定的致敏风险。

长期摄入不仅可能引发慢性炎症, 还容易让味觉产生依赖,对清淡饮食失去适应能力。

有人会说自己吃得不多,一点点猪油没什么事,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长期”,哪怕每餐只有一小勺,但一日三餐、一年365天,量就出来了。

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新陈代谢变慢,肝脏代谢脂类能力下降,脂肪摄入后更容易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和血脂水平上升。

而血脂升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它往往是心血管问题的前奏,高血脂的人,血液粘稠度高,血管壁容易形成斑块,进而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问题。

除了心血管,过量摄入动物脂肪还会加重胰岛负担,脂肪在体内需要胰岛素参与分解利用,长期高脂饮食会让胰岛素分泌节奏混乱,血糖也容易被拉高。

一些人表面上血糖正常,但胰岛功能已经接近极限,等到确诊糖尿病,只能靠药物维持。

但人的肝功能有极限,长期超负荷工作就容易导致脂肪肝,甚至发展成肝硬化,不少人脂肪肝多年,症状轻微不被重视,一旦恶化,恢复难度极大。

更复杂的是,脂肪摄入过多还会干扰肠道菌群,高脂饮食容易让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占上风,导致肠道屏障变弱,毒素更容易进入血液。

长此以往,不仅是消化功能下降,整体免疫力也会变得不稳定,皮肤问题、情绪问题都会跟着出现。

很多人对饮食的理解太单一了,以为只是味道和饱腹感,其实每种食物都是一套复杂信号系统,一口猪油炒菜进去,不只是热量,还带来了代谢、炎症、激素、免疫等一整套反应。

只要吃,就会在体内产生波动, 而身体最怕的,不是一次高波动,而是年年都在波动。

人到中年,身体早已没有年轻时的修复能力,过去能承受的油腻,现在会在血检里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

而最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只要感觉没事就真没事,可代谢病的问题,就是感觉总比损伤慢一步,等有感觉时,基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期。

有些观点认为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健康,那要看什么标准,从传热稳定性上讲,猪油的确不容易氧化,炒菜味道好。

但从心血管风险角度看,植物油里的不饱和脂肪更容易被代谢,也更安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更关键的是用量问题,少量使用调味没问题,但替代主油长期使用,风险显然更高。

有些人爱用猪油还有个原因,觉得是“天然的”,不加添加剂,这个逻辑看似有道理,其实模糊了重点,是不是天然并不决定它是不是健康。

关键是身体能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排出它带来的负担,而猪油恰恰是给代谢系统加负担的东西。

想吃得香,不一定非要靠猪油,香气可以来自食材本身的新鲜、调味的精准、火候的控制。健康的味觉应该是逐渐适应食物本味,而不是依赖高油高盐。

很多人觉得清淡饮食没味道,是因为长时间让味蕾麻痹了,一旦减少猪油摄入,一段时间后味觉会重建,身体状态也会跟着轻盈。

不是什么食物都该全禁,但也不是说每样都能天天吃,平衡才是饮食的关键。

猪油作为一种调味方式偶尔用没问题, 但要明确,它不是日常必需品,也不是健康的主角,特别是已经有心血管基础病、肥胖、脂肪肝的人群,更应该慎用。

那么,明知道长期用猪油有风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习惯不改?也许答案不在健康,而在情绪。

很多人吃的不是味道,是情绪记忆,是习惯延续,是对旧生活方式的认同,但身体不讲情绪,它只对摄入做出反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猪油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建.猪油和植物油哪个更营养、更安全?[N].中国消费者报,2023-12-21(00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医生:65岁后,血压若不越过这...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糖尿病高血糖不怕:10个生活妙... 一发现血糖偏高就慌了神,其实,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今天,我们就来分享10个...
克宫:普京将于9月访华,俄方正... 环球网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塔斯社等媒体当地时间21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克宫发言人佩斯科...
甲状腺术后要终身吃药?医生说:... 甲状腺手术后,很多患者会问医生:“术后需要终身服药吗?”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专业医生表示,...
双流东升丰乐社区启动“全程认知... 7月18日,在成都市民政局、双流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双流区东升街道丰乐社区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支...
00后的“保命新四样” “18—35岁年轻人的消费榜单前三位,分别是旅游、数码产品和保健养生。” 文 / 巴九灵 “舌苔偏...
赵丹阳医生:心梗为何找上门?揭... 心肌梗塞的发生并非偶然,在中医看来,这是身体气血运行长期出现问题的结果。就像道路长期拥堵会引发事故,...
北京融科医院陈彦蓉警告:大暑贪... 大暑已至,高温与湿气交织,许多女性朋友发现小腹悄然“膨胀”,浑身黏腻不适。这其实是暑湿侵袭脾肾的表现...
【天天健康】大暑正伏天,养生须... 今日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正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节气常在中伏前后,是一年中...
茄子成为关注对象!医生提议: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大... 这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接下来二十来天,那高温简直要把人烤化了!而且大暑时暑邪和湿邪交替,咱的身体可容...
原创 中... 在晚期肿瘤的治疗领域,除了常规的手术、放化疗等手段,中成药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养正消积胶囊、金龙胶囊与...
原创 别... 姐妹们,今天咱来唠唠感情里那些事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谈个恋爱,就整天琢磨男人到底爱不爱自...
看懂医保部门下的“医保钱包”这... 根据国家医保局7月9日消息,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
武汉热门关注:种植牙后饮食注意... 种植牙后饮食注意事项,种植牙为许多缺牙患者带来了口腔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术后的饮食护理对种...
西藏自治区政府原主席齐扎拉被“...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今年落马的首个正部级“老虎”已被处理。2025年7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
痛心!28岁小伙擅自停降压药,... 28岁的易先生(化名)近年来发现有高血压病,最高时可以达到180/100mmhg(正常值:90-14...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新希望!李旺...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为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
原创 3... 还记得那位复旦女博士于娟吗? 33岁患癌,不断与病魔斗争,最终还是不幸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为啥是...
男人深爱时的3个致命软肋:越爱...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爱是又娇嫩又羞怯的东西,犹如闪电,出现一次就不再重复。" 当男人彻底沦陷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