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闷热如蒸笼,湿热交织,中医认为此时“暑湿”之邪最易入侵人体。因此,我们经常感觉到头部沉重、四肢无力、口苦口黏、食欲减退甚至脘腹胀满、大便黏滞,这正是暑湿缠身的典型信号。若一味贪凉,饮食不当,更易使湿邪内困,损伤脾胃,埋下健康隐患,甚至诱发急性胃肠炎、暑湿感冒等急诊常见问题。如何通过饮食巧妙化解暑湿,固护脾胃,防患于未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龙华君主任医师教您吃出清凉与健康。
祛湿健脾:化解体内“湿浊”
暑湿困脾,首要任务是祛湿醒脾。
冬瓜、黄瓜、薏米、赤小豆、茯苓等,堪称“天然抽湿机”,具有利水渗湿之效,能有效减轻身体的沉重感与浮肿感。薏米与赤小豆、茯苓熬煮的“三豆汤”,是经典的健脾祛湿方,每周饮用数次,可缓解湿热导致的口苦、大便黏腻。
山楂、乌梅、陈皮等,是唤醒脾胃的能手,这类酸味食材它们富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消食导滞,促进脾胃运化。一碗温热的乌梅汤,既可生津止渴,又能助脾胃运化水湿,让沉睡的味蕾苏醒。
温阳散湿:体内“小太阳”驱寒湿
“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适量摄入温性食物,能振奋脾阳,推动气化,有助于驱散寒湿。
生姜是暑天温阳的佳品,晨起含服一片鲜姜,或饮一杯温热的姜枣茶,可促进气血流通,助排湿气,有效预防空调病带来的关节、头身等不适。
体质虚寒者,可适度温补:饮用白萝卜、香菜炖煮的羊肉汤。白萝卜与香菜的清凉属性,能中和羊肉的温燥,使其温补而不助热,达到散寒除湿的平衡效果。
避开“增湿”雷区
1.贪食寒凉冰镇大汗淋漓时灌下冰饮或猛吃冰西瓜,如同向滚烫引擎浇冰水。骤冷刺激令脾胃甚至全身血管急剧收缩,运化功能瞬间“瘫痪”,湿浊内生。冷饮温度应不低于15℃,水果宜放置至室温再食。夏季瓜果甜腻易助湿碍脾。应适量食用。
2.嗜好油腻厚重 烧烤煎炸、肥甘厚味之物,是湿热的“催化剂”,徒增脾胃负担,易生痰湿。空气炸锅制作的“低脂”烧烤食物是更优选择,但仍需控制总量。
急诊科龙华君主任提醒,《黄帝内经》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三伏时节的饮食,贵在顺应时令、调和脾胃。科学食疗可以祛湿健脾、温阳固本,避开误区。不仅能缓解暑湿不适,更能固护正气、防病强身。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显著降低饮食不当引发的急诊风险。
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急诊科 吴永胜
指导专家:急诊科主任 龙华君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