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网
医院以专业姿态为其正名,等于给职场心理问题贴上“可治疗”标签,标志着社会对职场人精神困境的共情与支持,正在从“无解”转向“有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秦皇岛一家二甲医院除了挂有“不爱上学门诊”牌子外,还挂出了“不爱上班门诊”的牌子,引发网络热议。网友们纷纷调侃“这下周末真得去趟河北了”。
传统语境中,“不想上班”常被简化为态度问题,甚至被贴上“娇气”“懒散”的标签。然而,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职业倦怠”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将其界定为一种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其危害不容小觑,长期倦怠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疏离,更可能诱发抑郁、失眠等生理心理疾病。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现象并非个例,国家卫健委有数据显示,我国职场人群抑郁、紧张、焦虑障碍检出率占监测劳动者人数的15%,超1亿劳动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不想上班”从偶尔调侃变成持续性心理困境,当“打工人”自嘲成为社交平台的高频标签,这颗职场“心”病已不再是个人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关乎千千万万劳动者生活质量的社会议题。
破解职场心理困局,不能仅靠个体自救。医院以专业姿态为其正名,等于给职场心理问题贴上“可治疗”标签。据医务人员介绍,“不爱上班门诊”的诊断流程,和正常的精神心理学科差不多。首先是问诊,了解患者情绪、行为等近况,还会进行心理和身体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随后会对患者进行心理量表、植物神经功能平衡性以及体能测试;最后是根据检测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种“去标签化”的命名策略,既避免了过度医疗,也提供了科学干预路径。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社会对职场倦怠的污名化,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感到难以缓解的“不爱上班”并非矫情,患者无需过度自责和焦虑,而是值得被认真对待,也有寻求专业帮助的正当性。正如网友调侃“周末去河北看病”,看似戏谑实则暗含期待,标志着社会对职场人精神困境的共情与支持,正在从“无解”转向“有解”。
当然,医疗手段终究治标不治本,职场生态才是病根所在。当前职场生态中,隐形加班侵蚀生活边界,绩效主义消解人性关怀,算法管理榨干剩余价值……这些结构性矛盾远非心理咨询所能化解。企业需要破除“人力消耗”的陈旧思维,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路径,将员工心理健康纳入管理核心。比如,通过弹性工作制、离线权保障、心理支持系统等机制,重建人与工作的平衡。同时,营造尊重边界、鼓励高效而非耗时的健康工作文化。此外,劳动监察部门亦需对职场中的精神压榨与制度性过劳及时亮剑,严格执行“保障休息休假权益”等相关要求,遏制“过劳死”等极端事件发生。当企业能平衡效率与员工福祉,社会打破对心理问题的沉默,法律为不合理劳动状况提供坚实支撑,才能超越对个体的诊疗,真正治愈那个让许多人“不爱上班”的困局。
职场不是战场,而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期待看到更多的企业和组织能够听到呼声,让每个劳动者在奋斗中感受到尊重与温度,让“上班”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希望的旅程,共同书写职场与人生的和谐乐章。
下一篇:集采开标:血透市场迎新一轮降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