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作为女性孕育生命的摇篮,其内膜本应规律生长脱落。一旦细胞失控增殖,就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 这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正悄无声息地威胁健康。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
子宫内膜癌的“真面目”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型,最为常见,因长期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导致内膜异常增生癌变;非雌激素依赖型,与雌激素关系不大,但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肥胖: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体重超正常10%,患病风险增 30%;超 30%,风险升至 3 倍。
月经与生育:初潮早(<12 岁)、绝经晚(>55 岁)会延长雌激素刺激时间;不孕、少产女性因缺乏孕激素保护,风险更高。
疾病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排卵异常,雌激素持续作用内膜;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紊乱疾病也会增加癌变可能。
药物与遗传:长期单独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或滥用含雌激素保健品,会显著提升风险;约5% 病例与遗传相关,林奇综合征等家族病史者风险更高。
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异常阴道出血:绝经后少量间断性出血是常见症状;未绝经者可能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非经期流血。
阴道排液:分泌物增多,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合并感染时会有恶臭。
疼痛:晚期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发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水肿疼痛。
如何精准“揪出” 癌细胞
妇科超声:观察内膜厚度、形态,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
诊断性刮宫:刮取内膜组织做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宫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宫腔,定位可疑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
肿瘤标志物:CA125 等检测可辅助判断病情、监测疗效及复发。
多元化治疗策略
手术:早期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可能转移的淋巴结;晚期结合其他治疗切除病灶。
放疗:利用放射线缩小肿瘤、降低复发风险,适用于不能手术者。
化疗:通过抗癌药物杀灭癌细胞,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病例,可与手术、放疗联合。
激素治疗:针对雌激素依赖型,用孕激素类药物对抗雌激素,促使癌细胞转化。
日常防癌“小妙招”
保持合理体重,每周至少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均衡饮食;30 岁以上女性每年做妇科检查,高危人群需提高频率;激素替代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单独长期用雌激素;积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减少对内膜的不良影响。
子宫内膜癌虽可怕,但早期治愈率高。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守护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