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使李嗣业名垂青史的,莫过于那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香积寺之战”。至德二年九月,为了夺回已经被叛军占领的长安这座关键都城,唐军毅然选择在长安西南的香积寺一带主动发动猛烈进攻。这场战役中,名将郭子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严的统帅风范镇守中军,统筹全局。勇猛无畏的李嗣业则担任前军重任,王思礼部紧随其后,作为坚实的后军。全军约十五万人,目标是击败由安守忠和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
战斗一开始,叛军就使出了狡猾的计谋,企图通过诱敌深入来扰乱唐军阵脚。他们派出一支精锐骑兵作为先锋,气势汹汹地向唐军冲锋。训练有素的唐军迅速布置箭阵迎击,使得叛军骑兵的第一波冲击被成功挡下。见状,叛军骑兵佯装溃败,诱使唐军骑兵追击。唐军骑兵见机不可失,立刻从左右翼包抄追击,士气高涨,誓要一举歼灭叛军,渐渐压近了叛军的营垒。
然而,叛军早有预备,他们的步兵迅速重新排列阵型,顽强地抵挡唐军骑兵的攻势。与此同时,那些假装败退的骑兵突然调转马头,对追击的唐军骑兵发起猛烈反击。叛军这一出人意料的双重夹击,使得唐军骑兵遭受重创,最终溃散。
叛军如潮水般涌来,步步紧逼,唐军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失去了骑兵支援的唐军,犹如断翼之鹰,战线岌岌可危,几乎被彻底击溃。
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李嗣业挺身而出,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决心。他脱下外袍,亲自持陌刀冲入敌阵,其英勇身姿犹如战神降临,瞬间斩杀敌军数十人。他的身后汇聚了约两千名步兵,士气大振,齐步跟随。他们步伐坚决,宛如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稳步向前推进。
面对这由铁甲、陌刀和长柯斧编织而成的钢铁防线,叛军无论如何包抄和阻击,均无法阻挡唐军坚定的前进步伐。即便在叛军重重包围和疯狂进攻之下,唐军的推进丝毫未减。
不久之后,作为唐军最后的预备队,仆固怀恩将军率部关键出击。他带领骑兵如雷霆万钧般冲散叛军侧翼的包抄部队。仆固怀恩身先士卒,甚至脱下铠甲,奋勇冲杀。他与“出贼营之背”的李嗣业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给予叛军致命一击。
在李嗣业和仆固怀恩等将领的英勇奋战以及全军将士的坚韧拼搏下,唐军成功稳住了战局,李嗣业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军心。最终,唐军赢得了收复长安的决定性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极大鼓舞了士气,也为大唐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积寺之战结束后,成功收复长安的唐军士气高昂,马不停蹄地向洛阳挺进。或许得益于战场上缴获的众多战马,李嗣业——这位私人拥有“宛马”的骑术高手——挑选出一批骑术精湛的士兵组成精锐骑兵队,紧随身边作战。
至德二年十月四日,距离长安收复不到一个月,新店之战便正式展开。战事初期唐军进展尚可,但香积寺战役中大量精锐步兵损失严重,导致攻坚能力大打折扣。经过一番激烈的陆战后,唐军仍无法突破叛军坚固防线,只能勉强维持阵型,逐步后撤。
后撤数里后,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唐军,也难免陷入“王师乱,几不能军”的混乱局面。在这危急关头,李嗣业再次挺身而出,犹如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扭转战局,稳住军心。他率领精锐骑兵果断出击,对敌军发动猛烈冲锋。
与此同时,部署于战场外围的回纥骑兵也如上次般,从侧翼迅速突入叛军阵列,与李嗣业率领部队密切配合,合力击溃叛军。
就这样,李嗣业第三次挽救了唐军,成功协助大唐收复长安与洛阳两京。然而,命运多舛。正所谓“将军难免阵亡”,在唐军收复两京一年多后的相州战役中,身披重甲的李嗣业不幸中流矢负伤。休息时,因突闻军中金鼓声,触发应激反应,箭伤破裂,血流不止,最终壮烈殉职。
这位三度拯救大唐军队于危难之中的名将,就这样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谢幕了自己辉煌而壮烈的一生。他的离去是大唐的重大损失,但他的英勇事迹与不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激励无数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