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多次努力尝试做一件事,却总是以失败告终,渐渐地,内心涌起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觉得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开始消极对待,甚至直接放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正陷入 “习得性无助” 的泥沼。
习得性无助,并非天生存在,而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慢慢 “学会” 的。当一个人反复遭遇失败或身处无法控制的情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我怎么做都没用,结果注定是失败”。这种思维一旦扎根,就如同给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人在面对问题时,还未尝试就已退缩。
举个例子,学生小明一直努力学习数学,可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经过多次打击,他不再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一看到数学题就心生畏惧,甚至放弃努力,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表现。那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境,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权呢?
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权?
1. 让挫折成为成长的垫脚石
深陷习得性无助的人,总把失败视作人生的终点站,仿佛一次跌倒就注定永远无法站起。但事实上,失败不过是生命旅途中的临时路标,它用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这里需要调整方向。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历经千次试验失败,他却笑着说 “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能成功的方法”,正是这种将每次挫折都转化为经验积累的智慧,最终让光明照亮了人类文明。当失败降临时,与其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不如主动追问:这次经历藏着哪些成长的密码?如何让下次行动避开同样的陷阱?把失败酿成滋养成长的沃土,而非埋葬自信的坟墓。
2. 用微成就搭建自信阶梯
面对庞然大物般的目标,人很容易被无力感吞噬。此时,将宏大愿景拆解为可触摸的小任务,就像把陡峭山峰修成蜿蜒的台阶。比如备考研究生,不必终日盯着 “考上名校” 的终极目标焦虑,不妨从 “今天精读一篇专业论文”“本周背完 50 个核心单词” 开始。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自己即时反馈 —— 泡一杯喜欢的茶,看半小时纪录片,这些细碎的成就感会像积木般搭建起 “我能做到” 的信念。当无数个小胜利串联成线,曾经遥不可及的大目标,终将变成脚下可及的风景。
3. 用积极思维唤醒内在力量
习得性无助的背后,往往活跃着一群消极的 “内心批评家”:“我天生就做不好这件事”“努力也是白费力气”。要打破这种思维闭环,需要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能力。当 “我肯定不行” 的念头冒出来时,试着用 “我可以先迈出一小步,看看会发生什么” 回应;当 “又搞砸了,我真没用” 的声音响起时,换成 “这次虽然没做好,但我摸清了三个关键问题,下次一定能改进”。这种思维的转换,如同给心灵装上正向引擎,持续的积极暗示会逐渐重塑认知模式,让内在力量慢慢苏醒。
4. 寻求亲友的帮助
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迷雾,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旅程。向亲友坦诚分享内心的挣扎,他们的倾听如同温暖的光,能驱散孤独的寒意;他们的鼓励恰似有力的手,能拉我们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沼。就像寒冬里的篝火,同伴的陪伴能让前行的路不再冰冷。若内心困境较深,专业心理咨询师就像经验丰富的向导,能帮我们拨开思维的迷雾,找到被困的根源,量身定制突围方案。在这些支持的滋养下,自信会像春芽般重新破土,生长出对抗困境的勇气。
生活中,挫折与困难不可避免,但习得性无助并非我们的宿命。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勇敢地迈出改变的步伐,重新认识失败,设定合理目标,改变思维方式,借助外界支持,就能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枷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向着更积极、更美好的自己前进。
天津安怡心理咨询中心是天津市的医保定点服务单位,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医疗保障服务。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测查、心理教学和培训为一体,面向全年龄段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免责声明:此文目的在于进行公益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