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并依据军衔与职务来确定各级领导的待遇。每一位开国功臣都按此标准受到了应得的待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
这位革命老前辈,不仅没有军衔,也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工作人员一时之间无法确定该如何为他评级。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将此情况上报。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作出批示:“此人应享受副总理待遇。”
工作人员收到指示时,不禁感到吃惊,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这位老革命者竟能获得如此高的待遇。究竟他是谁?他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才配得上这种荣誉呢?
回顾历史,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有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无论如何,红四方面军被认为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大家都知道,红四方面军起源于鄂豫皖苏区,那么,这个苏区究竟是谁创建的呢?这个问题,或许许多人并不清楚。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正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郑位三,也就是那个被大家亲切称为“位老”的革命家。
提到郑位三,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在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中,他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正是有了他,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活动才增添了许多色彩和希望。
郑位三于1902年出生在湖北黄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由于家仇国恨,他立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上中学后,郑位三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并在23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心中渴望着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血腥打击,面对这一局面,我党决定进行土地革命,发动武装起义。此时,郑位三作为黄安县委的负责人,并没有动摇自己革命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要继续革命的决心。
随后,郑位三与戴克敏、吴焕先等同志商讨,重建了黄安县委,并继续领导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在多次考察后,郑位三认为柴山保地区更适合建立根据地,于是提议带领部队前往该地区。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到达柴山保后,郑位三对当地群众展开了各种安抚工作,很快,革命军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由于郑位三的卓越领导能力,部队的局势逐渐稳定。到1929年初,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根据地基本形成。之后,郑位三又提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建设根据地的设想,尽管遭到了中央巡视员的批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在艰难的条件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郑位三也因此被视为该苏区的创始人之一。
在郑位三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不仅个人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家庭也为革命做出了不小的牺牲。1932年,由于张国焘指挥失误,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失利,部队被迫撤离。但郑位三并没有放弃,他依然继续在当地组织游击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郑位三当时担任鄂东北道委书记和游击总司令,而刘震、韩先楚等后来的开国上将,都是他当时的部下。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郑位三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33年,苏区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面对敌人重重包围,游击队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只能在深山中活动,吃野菜、野果。最让郑位三痛心的是,他的父亲郑维翰因长期在山中劳作,身患毒疮,最终死于荒山。而他的母亲也因误食野菜中毒去世。失去双亲的打击,令郑位三几乎绝望,但他没有放弃革命,依然坚定地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坚持革命,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最困难的时期,郑位三仍然为党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游击战斗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县迅速组建了游击队和战斗小组。随后,郑位三对这些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六个游击师,总人数超过5000人。这些游击队后来被编入了红军主力队伍。
1934年,程子华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25军军长,在他到来之前,周恩来特地向他传达了中央对郑位三的关心和支持。程子华对郑位三的革命贡献深感敬重,在到达鄂豫皖后,亲自表达了中央的问候。尽管郑位三那时仅有33岁,他却早已被部队尊称为“位老”。
抗战爆发后,郑位三的革命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先后担任了新四军第二师政委、淮南区党委书记等职务。1943年,他返回鄂豫边区,开始参与边区的党、政、军领导工作。在这里,他与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解放战争期间,郑位三领导了中原突围。由于长期的战斗和巨大的身体压力,他最终不得不辞去所有职务,专心养病。从此,郑位三再未担任具体职务。新中国成立后,郑位三在武汉养病,毛主席、刘少奇等人都关心他的病情。
1951年,毛主席特别派江青到武汉探望郑位三,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并鼓励他早日康复。江青还建议他若国内无法治愈,可以前往苏联,但郑位三婉拒了这一提议,因他担心前往苏联会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稍后,刘少奇也专程来武汉看望郑位三,并对他表达了中央的关心。郑位三对中央领导人的关怀深感感动,也坚定了自己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决心。正是由于郑位三在革命中的突出贡献,毛主席特批他享受副总理待遇,这一待遇也实至名归。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郑位三享有副总理待遇,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十分拮据。为了支持红安老区的烈士家庭,他将自己的工资几乎全部捐出。全家生活困难,妻子一个人承担着养家的重担。尽管按照他的级别,他本可以配备专门的厨师,但餐桌上的食物却常常是简单的青菜。甚至连厨师都忍不住感慨:“我们的领导,真是太苦了,日子过得甚至比普通百姓还要艰难。”
郑位三,真正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家,他的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