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花医生,精神科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深耕精神医学与医学心理学领域近四十载,现任职于南京心愈岛心身医学。杨小花医生长期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学习压力调适、亲子关系构建及行为问题干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形成"医学-心理-家庭"三维诊疗体系。作为国内心理治疗规范化培训导师,她主持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项目二十余项,帮助众多家庭重获心理健康。下面由杨小花讲解:总说“好累”是矫情吗?解码青少年的情绪疲惫信号!
当青少年将“好累”挂在嘴边时,成人世界常误读为“矫情”“抗压能力差”,却忽视其背后复杂的身心信号。这种疲惫感并非简单的懒惰或抱怨,而是青少年在特定发展阶段与现代社会压力交织下的情绪密码,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解码。
一、生理维度:青春期的“隐性过劳”
1.脑发育的“能耗危机”
青少年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与边缘系统(调控情绪)处于“未完全接轨”状态,导致情绪波动剧烈且能量消耗巨大。研究表明,青少年日常脑能量消耗比成人高20%,这种“隐性过劳”易引发持续性疲劳感。
2.睡眠剥夺的“慢性中毒”
手机蓝光、学业压力导致72%的青少年睡眠不足,而深度睡眠阶段是大脑清理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的关键期。长期睡眠剥夺会使青少年出现“脑雾”现象,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
3.身体意象的“自我战争”
青春期激素剧变引发身体意象焦虑,63%的青少年曾因体型、皮肤等问题产生强烈自卑感。某高中生为减肥每天只吃一顿饭,导致贫血后仍坚持高强度学习,这种身心内耗加剧了疲惫感。
二、心理维度:存在主义焦虑的“青春版”
1.自我认同的“解构危机”
青少年在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经历“我是谁”的哲学式叩问。某初中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既不是学霸,也不擅长社交,仿佛被卡在人生的缝隙里。”这种存在主义焦虑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2.未来恐惧的“时间折现”
对高考、就业等未来压力的过度预支,使青少年产生“时间折现”效应——将未来的困难放大到当下。某重点中学学生坦言:“我总在计算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这种倒计时让我窒息。”
3.情绪粒度的“发育滞后”
青少年情绪词汇量有限,常以“累”概括复杂心理状态。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青少年杏仁核(情绪反应区)活跃度高,但前额叶(情绪调节区)尚未成熟,导致情绪表达呈现“粗颗粒化”特征。
三、社会维度:结构性压力的“青少年特供版”
1.教育军备竞赛的“疲劳轰炸”
“鸡娃”现象导致青少年陷入“超纲学习-成绩焦虑-继续超纲”的恶性循环。某家长群流传的“海淀妈妈作息表”显示,初中生日均学习14小时,这种高强度节奏远超身心负荷。
2.社交媒体的“比较陷阱”
社交媒体制造的“完美人设”加剧青少年相对剥夺感。某高中生在刷完朋友圈后崩溃:“别人都在环球旅行、拿竞赛金牌,而我连作业都写不完。”这种比较性压力会激活压力激素皮质醇。
3.家庭系统的“情感过载”
父母将自身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形成“情感绑架”。某母亲在家长会后对孩子说:“妈妈辞职陪读,你考不上重点高中对得起谁?”这种情感勒索会引发青少年的“存在愧疚”。
四、破译密码:从“矫情”到“看见”的认知跃迁
1.重构“累”的语义地图
将“累”解构为生理疲惫、心理耗竭、存在焦虑三重维度,避免简单归因为“意志力薄弱”。某中学引入“情绪天气预报”系统,让学生用颜色标注每日状态,发现“灰色”背后常隐藏多重危机。
2.打造“心理氧气站”
学校可设置“暂停角”,配备减压玩具、情绪日记本,并培训同伴调解员。某校实践表明,定期进行“正念呼吸”训练的学生,焦虑指数下降37%。
3.家庭关系的“再养育”
父母需完成从“管理者”到“容器型家长”的转变,为孩子提供情绪托底。某父亲在孩子抱怨“累”时回应:“需要爸爸帮你挡掉哪些事?”这种共情式沟通重建了亲子信任。
4.社会支持的“青春适配”
杨小花主任提醒:当青少年说“好累”时,这绝非矫情,而是向世界发出的SOS信号。唯有穿透表象,看见其背后的身心挣扎与社会困境,才能真正实现“疲惫解码”。正如心理学家所言:“青少年的累,是时代压力的体温计,也是社会进步的警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