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种侵袭性淋巴瘤,约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45%。根据国家癌症中心近年统计,中国每年DLBCL新增患者约6万—8万例,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诊断技术进步等因素相关。
过去 20 余年,CD20 单抗联合化疗的 R-CHOP 方案一直是 DLBCL 的标准治疗,临床治愈率达 60%—70%,但仍有20%—30%的患者会出现原发耐药,或治疗后出现复发进展的情况。如何弥补R-CHOP治疗方案的局限,成为近年来淋巴瘤研究与治疗的核心方向。而创新药物的持续涌现,正推动DLBCL后线治疗朝着更精准、更有效的方向迈进。
近日,搜狐健康获悉,靶向CD19的坦昔妥单抗(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疗法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复发/难治性DLBCL成人患者,为耐药或复发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可能。
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介绍,CD19是相较CD20更稳定和广泛表达的选择性B细胞标志物,是B细胞肿瘤治疗的“理想型”。坦昔妥单抗是一款靶向CD19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于的B细胞CD19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细胞对DLBCL细胞的溶解和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尤其对CD20联合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CD19单抗与来那度胺的协同作用或成关键转机。
该疗法的上市申请基于关键研究 L-MIND 的数据支撑:联合治疗复发 / 难治性 DLBCL 的客观缓解率(ORR)达 57.5%,完全缓解(CR)率达 41.3%,其中二线治疗 CR 率高达 52.5%,且5 年持续完全缓解率(DoCR)超 80%,意味着二线复发患者有望通过该方案获得更高治愈率与长期缓解。此外,该联合疗法对不耐受化疗的老年患者更具获益优势。
目前,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已在多国获批上市,并借助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率先在海南、广东落地处方。
朱军教授指出,尽管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使淋巴瘤成为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但提升淋巴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能仅依赖创新疗法,更需依托规范化诊疗的全面推行。当前,部分基层医院及偏远地区在 DLBCL 诊断与治疗水平上相对滞后,面临专业医疗团队不足、检查治疗设备落后等问题。因此,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刻不容缓,这将助力更多患者及时获得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在临床治疗层面,需遵循“精确诊断、精准分期”的原则,继而开展规范、标准的治疗,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分层管理,为患者选择适配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提高DLBCL患者的治愈率。针对多次复发难治的患者,亟须加快新药物研发与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
谈及患者最关注的药物可负担性问题,朱军教授呼吁:“希望将这些创新药物纳入医保,让患者用得起好药,实现临床治愈与长期生存。”
朱军教授提醒,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的颈部、腋下等部位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活动度差),或者不明原因的发烧、盗汗、体重骤降等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血液科或肿瘤科进行就诊检查,争取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