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时刻是在8月7日的8点09分,农历七月初四。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立秋到,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由于“热在三伏”,此时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秋老虎”的余威依然让人感受到夏日的酷热。
农谚有云,“六月秋,便罢休;七月秋,热到头”。这句话的意思是立秋如果在农历六月份,那么天气很快就会变得凉爽;而如果立秋出现在在农历七月份,那么天气将持续炎热很长时间。
立秋后如何养生?
8月6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立秋后户外运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等进行提示。
要点1 立秋后要重视心血管病控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表示,立秋之后,中老年人心脏系统面临很大挑战,血压波动会更大。
立秋开始到秋冬交际,所有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要更加重视预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不管是高血压还是冠心病,药品都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吃够剂量,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
在生活习惯方面,注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要久坐等。
要点2 热天运动谨防中暑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漓表示,立秋后天气依然炎热,运动时最需要重视的就是避免脱水造成的中暑和热休克等问题。
在炎热天气下长时间行走,以及健身爱好者进行户外健身锻炼,都会面临体温易升高的问题,运动时,人体需要通过燃烧脂肪和糖给肌肉提供热量,其中有80%不能用于运动,从而变成身体的热量导致体温升高。
在通过排汗降温的过程中,当血容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身体会产生自我保护,体温就会有点控制不住了,如果这时还持续运动就会产生危险。
张漓建议,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运动或者行走,注意补水补液,防暑降温。如果出现了中暑或休克的前兆,要赶紧进行处理。
要点3 过敏人群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提醒,夏秋交替,天气变化不定,人体的呼吸系统最容易受到侵袭,老年人、儿童、体弱者、营养不良者以及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在这个时节感染包括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
对此,公众应该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衣物,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减少易感人群的感染发病及发生重症的风险。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系统症状时要尽量保持休息状态,根据情况及时就医。
针对过敏的问题,在秋季,过敏体质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谨慎食用海鲜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红疹、皮肤瘙痒等,要及时就医,并告知临床大夫过敏史和目前的症状。
立秋后,早晚的风已经有了一些凉意,但白天还是闷热。
此时, 说“秋燥”还有点早,除了要避免凉风的侵袭外,要继续防暑祛湿。本文推荐2个养生动作和2个药膳粥。
按摩养生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稍不留意很容易感冒。预防秋季感冒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擦迎香。
方法: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
立秋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过敏原较多,哮喘等顽疾多在此时节复发,建议摩喉预防哮喘。
具体方法: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经常揉腹健脾胃
中医常将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人体五脏中的脾与长夏相对应,此时湿气容易困脾。
而养脾重在清热、祛湿,适当多吃山药、薏米等食物。
还可轻揉腹部,两掌相叠从胸口开始,向小腹摩运。然后两掌分开,沿腹股沟向两侧摩运,再沿两肋向上。向上吸气、向下呼气,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喝陈皮姜茶
陈皮有健脾祛湿兼理气的作用,生姜有解表散寒、温胃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这两种食材我们可以各取3—6克泡水喝。
立秋过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肺燥,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
中医认为,五色对五脏,燥邪是伤肺的,白色入肺,这时候可以进食一些白色的食物,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比如百合、梨、银耳等。
喝药膳粥
立秋虽然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高湿和高热仍然是盛行的。此时期,脾虚的人要更注意养生。
给大家推荐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药食材加到粥里面,根据个人的口味,可以酌情加一些莲子、山药、茯苓、薏米,这些都能健脾利湿。
如果嫌做粥麻烦的话,我们推荐一款茶饮,是芡实茯苓茶。
芡实又叫“鸡头米”,具有健脾祛湿、固精气的作用,茯苓是一个利水渗湿、健脾胃的药物,也是食物,这两种每种取10克加入到500毫升的水中煮水喝,可以改善上述症状,包括下肢困乏、头脑昏沉、身体浮肿、腹泻等症状。
来源: 国家卫健委 河南日报 新华社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