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怎么又把钥匙放冰箱里了?”“爸,昨天刚跟你说的体检时间,今天就忘了?” 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家人出现这类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的情况,有人觉得是“人老了记性差很正常”,也有人会担心:这是不是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这个词,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 “记性不好” 的层面。实际上,认知障碍远不止 “忘事”这么简单,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判断、语言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全面拆解认知障碍 ——到底什么是认知障碍?出现认知障碍该怎么治疗?普通人又该如何预防?
先搞懂:认知障碍到底是什么?
要理解认知障碍,首先得明白 “认知”是什么。认知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一系列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空间感知、判断决策等。比如我们记住家人的生日、一边打电话一边做饭、看懂地图找到目的地,这些都离不开正常的认知功能。
而认知障碍,简单说就是大脑的这些认知功能出现了损伤或下降,导致日常活动和独立生活能力受到影响。它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症状的统称,就像 “发烧”一样,本身不是病,而是多种疾病可能表现出的症状。
很多人会把认知障碍和 “老年痴呆”画等号,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老年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认知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比如中风)、帕金森病、脑外伤、长期酗酒、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等,都可能引发认知障碍。
更重要的是,认知障碍有不同的严重程度,并非所有认知障碍都会发展成 “痴呆”。医学上通常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认知障碍:这是最早期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比同龄人记性差,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比如偶尔忘记约会、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熟悉的任务(如买菜算账),但自己能照顾自己,也能记住家人的名字。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人会以为是“正常衰老”,但其实它是干预的关键时期 —— 如果及时发现并干预,部分人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发展成重度认知障碍。
中度认知障碍: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开始影响日常生活。比如经常忘记自己住在哪里、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无法独立做饭或洗澡,甚至会出现情绪波动(如易怒、抑郁)或行为异常(如重复做一件事、怀疑别人偷东西)。这个阶段,患者需要家人的协助才能生活。
重度认知障碍: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几乎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比如不认识家人、无法说话或理解别人的话、不能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个阶段,患者需要24 小时的专人照顾。
关键问题:认知障碍该怎么治疗?
很多人担心:认知障碍是不是 “治不好”?其实,治疗的关键在于 “找到病因”—— 不同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治疗方法和效果完全不同。比如由维生素 B12 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认知障碍,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或调整甲状腺功能,认知功能是可以恢复的;而由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引起的认知障碍,目前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认知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的核心是 “对症”,即根据引起认知障碍的具体疾病来选择药物。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 NMDA 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这类药物的作用不是“治愈”疾病,而是通过改善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帮助患者维持更久的自理能力。比如有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能更清楚地记住家人的名字,或者能自己完成简单的家务,病情进展速度也会变慢。
针对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引起的认知障碍):治疗重点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预防再次中风。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胞磷胆碱)。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少脑血管损伤,从而保护认知功能。
针对其他可逆性病因:如果认知障碍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需要补充左甲状腺素;如果是维生素 B12 缺乏,需要肌肉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2;如果是长期酗酒导致的,首先要戒酒,同时补充维生素 B1。这类认知障碍,只要病因得到控制,认知功能大多能逐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治疗认知障碍的药物都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患者和家属不要自行购买或调整药物剂量。
2. 非药物治疗:激活大脑,改善功能
非药物治疗是认知障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对于轻度和中度认知障碍患者,效果往往更明显。它不仅能改善认知功能,还能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提高生活幸福感。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
认知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锻炼大脑的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训练(如记单词、玩 “记忆卡片”游戏)、注意力训练(如拼图、数独)、语言训练(如讲故事、朗读)。现在还有很多专门为认知障碍患者设计的APP,患者可以在家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训练,既有趣又有效。
生活方式干预:这是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治疗方式。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显著延缓认知障碍的进展。具体包括: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 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有研究发现,“地中海饮食”(以橄榄油、鱼类、蔬菜、水果为主)能降低认知障碍的风险。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运动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激素”,缓解焦虑和抑郁。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是大脑 “清理垃圾” 的时间,长期睡眠不足会加速大脑衰老,加重认知障碍。
社交活动: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区活动(如广场舞、书法班、老年大学)。孤独感是认知障碍的 “加速器”,积极社交能让大脑保持活跃。
心理干预:很多认知障碍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认知障碍。此时,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干预,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负面情绪。家属的陪伴和鼓励也非常重要,多给予患者肯定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
3. 护理支持: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风险
对于中重度认知障碍患者,护理支持和治疗同样重要。良好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如肺炎、跌倒)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减轻家属的照护压力。
安全护理:在家中安装防护设施,如卫生间安装扶手、地面铺防滑垫、插座安装保护盖,防止患者跌倒或触电;把常用的物品(如钥匙、水杯)放在固定的位置,方便患者找到;避免让患者单独出门,如果需要出门,要在患者身上佩戴写有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的卡片或手环,以防走失。
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定时吃饭、睡觉、洗澡;根据患者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准备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呛咳;定期帮患者翻身、按摩,预防压疮(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出现)。
家属照护技巧:家属在照护过程中,要保持耐心,避免对患者发脾气或指责(如“你怎么又忘了”);和患者交流时,要放慢语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多重复关键信息;可以通过老照片、旧物件等,帮助患者回忆过去的事情,唤醒记忆。如果家属照护压力过大,也可以寻求专业的照护机构帮助,如养老院、居家照护服务等。
普通人该如何预防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更关键。研究表明,认知障碍的预防应该从年轻时开始,通过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显著降低认知障碍的风险。以下是几个简单易操作的预防建议:
保持大脑活跃:“用进废退” 是大脑的规律,平时多学习新东西,如学一门外语、学一种乐器、尝试新的爱好(如摄影、烘焙),让大脑不断接受新的刺激。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都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要定期体检,及时控制这些疾病,减少对大脑的损伤。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减少接触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
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
认知障碍不是 “老糊涂”,也不是“不治之症”。它是一组需要被重视、被科学对待的症状,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让他们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了 “记忆力明显下降、经常迷路、无法完成日常任务”等情况,不要犹豫,及时去医院的神经内科或老年科就诊,进行专业的认知功能评估。早发现、早治疗,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