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做胃肠镜,查出胃里有 2 个 0.6 厘米息肉、结肠 1 个 0.4 厘米息肉,没任何感觉,需要治吗?”55 岁的赵女士拿着报告很困惑。医生指出,我国胃肠息肉检出率约 15%-20%,40 岁以上人群高发,85% 的患者无症状,但部分类型息肉(如胃腺瘤性息肉、结肠腺瘤性息肉)若长期不干预,癌变风险随时间升高。及时认清诱因与风险,科学处理才能守护消化道健康。
三类核心诱因,让胃肠长出 “小疙瘩”
胃肠息肉是胃肠黏膜表面的 “隆起状组织”,诱因与 “黏膜长期受刺激或修复异常” 相关。最主要的共性诱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良饮食:幽门螺杆菌不仅引发慢性胃炎,加速胃息肉形成(60% 的胃炎性息肉与其相关),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增加肠息肉风险;长期吃腌制食品(咸菜、腊肉)、熏烤食品(烧烤、熏鱼),其中的亚硝酸盐、苯并芘会持续刺激黏膜,增加息肉概率;过量饮酒(每日酒精超 25 克)、长期吸烟(每天超 10 支),破坏黏膜屏障,这类人群息肉风险比健康人高 1.5-3 倍。
差异化诱因需注意:胃息肉更易受 “药物与反流” 影响,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增加胃息肉风险;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因胃酸长期反流刺激,也易形成胃息肉。肠息肉则与 “肠道疾病与遗传” 关联紧密,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因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修复,肠息肉发生率高 4 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虽罕见(占 1% 以下),但会导致肠息肉多发,癌变风险极高,需重点监测。
此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会通过 “肠 - 脑轴” 影响黏膜修复;久坐缺乏运动(每天超 8 小时)减缓肠道蠕动,粪便停留过久刺激黏膜,这些习惯会同时增加两类息肉风险。
别忽视 “沉默的息肉”,这些信号要警惕
胃肠息肉多为 “无症状息肉”,仅少数因息肉较大或位置特殊出现轻微症状:一是胃肠不适与疼痛,胃息肉若位于胃窦或幽门附近,可能导致餐后腹胀、恶心,偶尔伴随上腹部隐痛(位置不固定);肠息肉较大(直径>1 厘米)时,会刺激肠道黏膜,引发下腹部隐痛,排便后缓解,疼痛无规律,易与胃肠炎混淆。
二是排便异常与便血,肠息肉(尤其结肠息肉)最需警惕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少数因息肉糜烂出血表现为黑便;部分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这是肠息肉需紧急干预的信号。胃息肉很少便血,若出现多为少量黑便,需与胃溃疡出血区分。
三是贫血与体重下降,较大的胃肠息肉(直径>2 厘米)长期少量出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若息肉进展为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可能伴随食欲下降、体重减轻(1 个月内下降超 5 公斤),需立即就医。
需特别警惕息肉类型与大小:胃腺瘤性息肉(占胃息肉 10%-15%)是 “癌前病变”,直径<1 厘米者 10 年癌变率约 1%,直径>2 厘米者超 50%;肠腺瘤性息肉(占肠息肉 30%)同样危险,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比管状腺瘤高 10 倍,即使是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直径>1 厘米也需定期监测。
及时干预,避免 “息肉变癌”
发现胃肠息肉后,需先明确类型、大小与数量,再针对性处理:直径<0.5 厘米、无症状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若幽门螺杆菌阳性,先规范根除(四联疗法,疗程 14 天),根除后胃息肉每 1-2 年查 1 次胃镜,肠息肉每 2-3 年查 1 次肠镜,观察是否缩小;若幽门螺杆菌阴性,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
直径 0.5-1 厘米的息肉,或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建议在胃肠镜检查时同步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如氩离子凝固术、黏膜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 1-2 天即可出院,切除的息肉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是否有癌变倾向;直径>2 厘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前病变重度),需进一步评估是否扩大切除范围,避免遗漏癌变组织。
长期不治疗的危害不容忽视:腺瘤性息肉若不切除,胃息肉可能进展为胃癌,肠息肉可能进展为结直肠癌;即使是良性息肉,长期存在也可能因摩擦、炎症刺激出现出血、溃疡,影响胃肠功能。
日常预防也很重要:40 岁以上人群每 2-3 年做 1 次胃肠镜,有胃肠癌家族史者每年 1 次;避免长期吃腌制、熏烤食品,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规律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减少黏膜刺激与损伤。
医生提醒,胃肠息肉并非 “发现就等于癌症”,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因 “无症状” 忽视。科学做法是:明确息肉性质,按医嘱定期复查或及时切除,从根本上降低癌变风险,守护消化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