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宋黎胜 周泽楷
“医生,我也不想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地难过和烦躁。”小兰(化名)在医生面前说着,眼圈泛红。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告诉记者,秋风渐起,昼夜温差加大,门诊中像小兰这样的患者有所增加,这与民间常说的“悲秋”不无关系。
女子感觉“什么都没意思”
小兰今年32岁,是一位设计师。她平日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然而近几天她都会感到莫名的情绪低落,用她自己的话说:“夏天还好好的,一到秋天,心里就像蒙上了一层灰。”
其实,往年小兰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今年尤为严重。她发现自己对喜欢的摄影和烘焙完全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显著下降,“感觉自己很失败”。她还容易因小事对家人发脾气,夜里辗转难眠,清晨又早醒,总被“什么都没意思”的念头所困扰。在丈夫的陪同下,小兰前往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求助。
经丁昱丹医师评估,小兰的情况属于“伴有季节性模式的抑郁发作”。丁昱丹解释,这就是常说的“季节性情绪失调”。它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与季节变化紧密相关的情感类疾病。
医院供图
无独有偶,45岁的李女士(化名)也走进临床心理科门诊,此前她已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在药物的帮助下,病情稳定了半年,焦虑的“警报”似乎已经解除。今年初夏,她自觉状态良好,便自行减药并最终停药。
随着天气转凉,那熟悉的“感觉”又卷土重来。她开始对各种事情过度担忧,同时伴有心慌、肌肉紧张和入睡困难,“感觉脑子里像有个关不掉的警报器,一点风吹草动就全身紧绷,十分难受。”痛定思痛后,李女士决心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开始规律服药治疗。
“悲秋”为何会发生
“小兰和李女士,一个偏向抑郁,一个偏向焦虑,但都清晰地指向了季节这个影响因素。”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廖峥娈说,季节交替,尤其夏转秋时,在一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容易诱发或加剧情绪问题。
首先,光照变化是最核心的因素。日照时间缩短,会直接影响大脑中两种关键神经递质的分泌。血清素(负责愉悦和稳定的情绪)活动性下降,而褪黑素(负责睡眠)分泌增加。这一降一升,就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精力缺乏和睡眠紊乱,为抑郁和焦虑提供了“土壤”。
其次,天气转凉后,户外活动减少,社交频率可能随之降低。这种“蛰伏”状态会减少产生愉悦感的机会,同时让人的注意力更多转向内心,放大忧虑,容易让人陷入低落或焦虑。
最后,自古以来,“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文化意象也给大家带来了“秋天本该忧伤”的心理暗示,无形中放大了负面情绪。
“而像李女士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季节变化带来的生理压力,可能成为压垮情绪平衡‘最后一根稻草’。擅自停药,等于在风暴来临前主动拆除了房屋的支柱,导致病情极易在脆弱季节复发。”廖峥娈解释道。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廖峥娈表示,认识到“悲秋”是正常的身心反应,是应对的第一步。如果情绪随着季节变得有些“感冒”,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尽可能多地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即使在阴天,户外的自然光强度也远高于室内。建议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
规律的运动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能有效提升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消耗压力激素。
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和互动,避免一个人长时间独处。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情绪的“缓冲垫”。
适当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维生素B族(如全麦面包、绿叶蔬菜)和色氨酸(如香蕉、牛奶)的食物,它们都是大脑合成“快乐物质”的重要原料。
尽量固定每天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帮助身体重建稳定的生物节律。
“如果情绪低落或焦虑不安的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且严重影响到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庭生活,请务必重视”。廖峥娈建议,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任何关于药物剂量调整、停药的决定,都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复诊,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是预防复发、维持长期健康的关键。情绪也会“感冒”,适时求助是关爱自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