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平时都觉得血糖高没啥感觉,吃点药就好了,可其实身体早早就已经在“报警”。只是大多数人没注意到而已。尤其是脚,常常能最先透露出身体的信号。
说到底,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液循环本就容易出状况,要是血糖没控制好,脚部通常是第一个出现问题的地方。
很多老年人、糖友甚至普通中年人都可能忽视这一点,直到脚出了大毛病,才追悔莫及。
要知道,血糖高并不只是数字升上去那么简单,它意味着血液里的糖分变多,血液会变得黏稠,流速变慢。时间一长,血管、神经都会受损,尤其是下肢的细小血管。
于是脚就成了最先遭殃的地方。有人说,看脚能不能看出血糖的问题?实际上,这还真能做到。只要你多留心观察,有时候它比抽血检查还能更早一步给出提醒。
脚部的感觉变化最明显。像脚麻、有刺痛感、觉得灼热,或是走起来像踩在棉花上,这些奇怪的感觉其实都不能不当回事。
长期高血糖会伤到神经,叫做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神经问题不会一下子爆发,而是慢慢渗透。刚开始只是轻微麻木,后来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夜里睡觉都被刺痛惊醒。
据医学统计,差不多有一半多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程度不等的神经损伤情况。很多人觉得是走多了、鞋不合脚,其实是神经在“叫苦”。
如果脚的触觉变差,就容易被烫伤、磕伤却不自知,这就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开端。
脚部皮肤干燥也是高血糖常见的信号。糖尿病人常常口干舌燥,其实皮肤也一样。血糖高的时候,身体容易丢水,皮肤失去弹性,脚后跟干裂、起皮,一到冬天更严重。
再加上神经损伤会影响出汗功能,脚部皮肤更容易变得干燥、粗糙。有的人用各种护足霜都没用,因为问题根本不在外面,而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皮肤代谢变慢。
久而久之,这些裂口甚至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入口,一旦感染,就麻烦了。
脚上若是有伤口难愈合,基本可以确定血糖已经失控。这是因为高血糖会使血液循环状况变差,进而让营养与氧气的输送速度减慢,最终导致免疫力下降。
很多患者的小伤口拖一个月都不见好,甚至越来越严重。根据一些医院的数据,糖尿病足患者中约有20%的人会因为感染严重最终不得不截肢。这话绝非夸大其词,而是当下真实存在的情况。
有医生分享过,很多病人刚开始只是一颗小水泡,觉得没什么,结果两周后就溃烂成深洞。血糖高的时候,白细胞的活性下降,细菌很容易繁殖。所以别小看脚上的一个破口,它可能是大问题的开始。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是脚的颜色和温度变化。脚变得发红、发紫、冰凉,或者两只脚温度明显不一样,这其实说明血液流动出了问题。
血管被糖“侵蚀”后,管壁变硬、变窄,血流不畅。久而久之,脚的温度调节能力下降。有的老人冬天脚总是冷得像冰块,却还以为是年纪大了。
殊不知,这往往是血管堵塞的表现。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外周动脉病变的风险比普通人高三倍以上。一旦出现脚发凉、颜色暗沉,甚至指甲变黑,就一定要警惕。
脚的形状变化,也是一种不得忽视的信号。比如脚趾变形、脚底凹陷不对称、脚背肿胀,这些往往是长期神经和血管损伤导致的。神经控制能力下降后,肌肉张力失衡,脚部结构就会改变。
有的糖尿病人会出现所谓“查可脚”,也就是骨骼变形、脚底塌陷。这种变化一旦形成,行走都会受限。
更麻烦的是,因为感觉减退,他们往往走着走着把脚磨破都不知道,直到鞋里全是血才发现。
其实,这些脚上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血糖长期波动造成的慢性损伤积累。血糖控制得好,脚的状态也会稳定很多。当然,也不能光靠看脚就判断血糖。
脚的变化是提醒,不是诊断。出现这些情况时,最关键的还是去医院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脚的问题只是“信号灯”,真正的“刹车”得靠控糖。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被称为 “三驾马车”,具体指的就是饮食、运动与药物。
饮食上,很多人一听控糖就以为不能吃主食,这是误区。一点碳水都不吃的话,身体能量系统会陷入紊乱,反过来还会造成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
合理的方法是控制总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糙米、杂粮、豆类。同时减少精制糖和甜饮料。
运动方面,坚持才是王道。饭后散步、快走、游泳、骑车,都是不错的方式。
数据显示,规律运动能让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至1%,效果可媲美部分口服药。而且运动还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对脚部健康也有帮助。
药物治疗则要遵循医嘱,很多人一觉得血糖降下来了就擅自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血糖一旦反弹,比之前更难控制。
除此之外,药物的功效不单单是降糖,在保护血管、守护神经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脚的日常护理也很重要。每天洗脚前要试温度,防止被烫伤;洗完擦干,尤其是脚趾缝;定期修剪趾甲,不要剪太短;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摩擦。
越来越多四十岁左右的人出现脚麻、脚干裂的情况,检查一看血糖偏高。这说明,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熬夜、喝奶茶、久坐不动,都是让血糖上升的帮凶。尤其是办公室久坐人群,脚部循环更差,风险更大。
脚是身体的“末梢警察”,当血糖出了问题,它最先报警。麻木、干裂、伤口难愈、颜色发暗、形状变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都是身体在提醒。
别等到脚烂了、痛了、走不了才去检查。血糖偏高并不可怕,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它的忽视。很多时候,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就能避免严重并发症。
因此,看到脚有异常别犹豫,测一测血糖,查一查循环。毕竟,脚每天都在支撑身体,照顾好它,就是在保护生命。
毕竟,一双健康的脚,能走得远,也走得稳。总而言之,血糖的好坏,不只是数字,而是生活方式的结果。别让懒惰和侥幸,成为健康的敌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