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发作时的天旋地转,让无数患者饱受折磨。这种运动性错觉不仅影响行走、进食等日常活动,更可能是耳、脑、颈椎等疾病的信号。首届名中医刘龙生主任深耕临床43年,融合中医古法与现代医学创立“三祛通窍法”,从根源为眩晕患者点亮康复之光。
辨证寻根:眩晕多由“风痰瘀”作祟
中医认为眩晕病机复杂,涉及肝、脾、肾多脏失衡,核心不外乎风、痰、瘀三邪与体虚的交织。长期焦虑易致肝阳上亢,出现面红耳鸣、急躁易怒;过食肥甘则脾失健运,痰湿蒙窍引发头重如裹;颈椎劳损或久病入络会导致瘀血阻窍,伴随固定性头痛。年过七旬的秦老伯就因颈椎错位致气血不畅,三年来走路如踩棉花,连穿衣洗漱都成奢望。
这些症状看似各异,实则都与气机失调、脑窍失养相关。若仅对症缓解,忽视脏腑根源调理,极易反复发作。刘主任强调:“辨明风、痰、瘀的偏重,才能精准施策。”
三祛并举:标本兼治的诊疗智慧
针对眩晕核心病机,“三祛通窍法”以“疏肝祛风、化痰祛湿、补肾祛瘀”为核心,实现精准靶向治疗。
一祛肝风,通过清肝泻火方药搭配心理疏导,平息内动肝风,改善肝火上炎引发的暴鸣耳鸣;二祛痰湿,以化痰祛湿、升清降浊之法化解痰浊,对梅尼埃综合征等痰浊眩晕效果显著;三祛血瘀,结合补肾填精与通络开窍,改善肾虚血瘀导致的脑窍失养。
秦老伯就诊时,刘主任经40分钟细致问诊与触诊,确诊其为颈椎错位引发的“颈性眩晕”。随即制定个性化方案:中药活血化瘀通经络,针灸风池、天柱穴解肌紧张,更传授颈部保健技巧,实现内外兼修。
疗效见证:从“踩棉花”到晨练自如
“三祛通窍法”的优势在临床中尽显:辨证施治确保方案精准,整体调节修复脏腑功能,内外结合加速康复进程。秦老伯治疗三次便觉头晕减轻,坚持一月后竟彻底摆脱三年顽疾,如今重拾晨练习惯,逢人便夸医术精湛。
这套疗法经多年验证,已帮助众多患者告别眩晕。无论是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等证型,还是颈椎问题引发的眩晕,都能通过精准调理实现头脑清明。刘龙生主任以“守正创新”的信念,让中医智慧持续为眩晕患者的健康护航。
上一篇:“悲秋”情绪该如何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