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气道阻塞出现气短、喘息等症状,日常活动如爬楼梯、穿衣都可能变得吃力。科学的护理不仅能减轻症状,更能帮助患者掌握“省力呼吸”的技巧,提升生活质量。
一、日常护理:为呼吸“减负”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慢阻肺护理的核心。患者每天应保证1.5~2升的饮水量,充足的水分能稀释痰液,减少气道阻塞。咳痰时可采用“体位引流”法:侧卧时将病变一侧的肺部置于上方,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手掌呈空心状,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每次5~10分钟。
居家环境需严格控制空气质量。厨房要安装强力抽油烟机,避免油烟刺激;卧室禁止吸烟,定期用湿抹布清洁家具,减少粉尘飞扬。秋冬季节空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60%,湿润的空气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引起的不适。
二、呼吸训练:掌握“省力”技巧
很多慢阻肺患者习惯用胸式呼吸,这种浅快的呼吸方式会加重气短。腹式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呼吸效率:取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鼻深吸,让腹部鼓起(放在腹部的手向上抬),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用口缓慢呼出,腹部下沉(放在腹部的手轻轻按压)。每天练习3~4次,每次5~10分钟,熟练后可融入日常活动,比如散步时同步进行腹式呼吸。
缩唇呼吸能帮助排出肺内残留气体:用鼻吸气后,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间要长于吸气时间。这种方法能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尤其适合在活动后气短时使用。坚持训练2~3周,多数患者会感觉呼吸更顺畅。
三、饮食与运动:为呼吸“赋能”
慢阻肺患者能量消耗比常人高,营养不良会降低呼吸肌力量,加重症状。饮食需遵循“高蛋白、高纤维、低产气”原则:多吃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增强呼吸肌耐力;蔬菜选择菠菜、西蓝花等纤维丰富的种类,预防便秘(便秘会增加腹压,影响呼吸);避免豆类、洋葱等易产气食物,防止腹胀压迫肺部。
合理运动能改善呼吸功能,但需避开“过度劳累”的误区。病情稳定时,可从低强度运动开始,比如每天散步10~15分钟,以不出现明显气短为宜。也可进行呼吸肌耐力训练:用吸管对着装有水的杯子缓慢吹气,每次练习1~2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运动中若出现胸闷、心慌,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四、用药管理:给呼吸“稳定支撑”
规律用药是控制慢阻肺病情的基础,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使用吸入剂时,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先摇匀药物,将吸入器对准口腔,在吸气的同时按下药罐,然后屏气5~10秒,确保药物充分进入肺部。用药后要及时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口腔引起真菌感染。
患者应准备一个用药记录本,记录每天的用药时间、剂量和用药后的身体反应。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心悸、声音嘶哑等,要及时告知医生,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家中储备的药物要分类存放,标注有效期,定期清理过期药品,确保用药安全。
五、急性加重:早识别早处理
当出现痰量增多、颜色变黄、气短加重,或伴有发热、乏力时,可能是病情急性加重的信号,需及时就医。家中可备医生开具的支气管扩张剂,出现轻微不适时按医嘱使用,同时保持镇静,采用缩唇呼吸缓解症状。
慢阻肺护理是一场“持久战”,但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就能让呼吸从“费力”变“省力”。患者及家属要记住:规律用药、坚持呼吸训练、合理安排生活,不仅能减少急性发作,更能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重新享受生活的轻松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