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过半,凉风习习,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自此之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阴气渐盛,秋意愈加浓厚。此时人体阳气也应顺应自然“收敛”,为冬季贮藏能量。如何把握秋分时节,做好秋季养生?
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滋阴润燥是主题
饮食调整:“秋燥”最易伤津耗液,口干舌燥、皮肤干痒、便秘都可能出现。饮食应“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散之物,避免耗损津液。多吃甘润生津、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莲藕、百合、银耳、山药、芝麻、蜂蜜、豆浆等。
二、防寒保暖莫轻视
早晚添衣:“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早晚出门务必增添外套,特别是保护好容易受凉的颈部(围围巾)和足部(穿袜子,避免赤脚或凉鞋)。适时调整被褥,收起过于单薄的夏凉被,换上厚度适宜的秋被,尤其注意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防止夜间着凉。
三、动静结合调身心
“收”运动养生也要应“秋收”之性。避免剧烈、大汗淋漓的运动(如高强度跑步、搏击操等),推荐进行一些较为平缓、有助于调养心神、收敛阳气的活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至身体微微发热、略微出汗即可。早睡早起:《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自然界的阳气沉降,宜稍早入睡,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阳气的收敛和阴精的涵养。
四、调畅情志防“悲秋”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易引发“悲秋”情绪。保持心态平和、积极乐观非常重要。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登高远眺,欣赏秋日美景;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疏解烦闷。
秋分时节是调养身体、平衡阴阳的重要节点。抓住“润燥、保暖、收敛、调神”这几点,便能为即将到来的深秋和寒冬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健康康过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