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昼夜均分、寒暑相平,自此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气温逐日下降,空气湿度降低,燥邪渐盛。此时人体易受“秋燥”侵袭,出现咽干、咳嗽、皮肤干裂、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养生需以“滋阴润燥、收敛阳气”为核心,通过合理饮食调养身体,为冬季储备能量。以下5类应季食材,堪称秋分时节的“天然药膳”。
一、银耳:润肺养颜的“平民燕窝”
秋分后气候干燥,肺为娇脏,易受燥邪损伤。银耳富含天然植物胶质及多糖类物质,能形成保护膜滋润呼吸道黏膜,缓解干咳、咽痒。其性平味甘,既可滋阴润肺,又能养胃生津,适合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者食用。推荐搭配雪梨、百合制成“三白羹”:银耳泡发后撕小朵,与雪梨块、鲜百合同炖至软烂,加少许蜂蜜调味,每日晨起空腹食用,可有效改善秋燥引起的呼吸道不适。
二、莲藕:健脾益胃的“水中人参”
秋分时节,脾胃功能易受寒凉影响,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莲藕富含膳食纤维及黏液蛋白,既能促进肠道蠕动,又能保护胃黏膜,尤其适合胃部虚寒、火气旺盛人群。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记载其“生用清热,熟用补脾”,可将莲藕与排骨同炖,制成莲藕排骨汤:排骨焯水后与莲藕段、生姜片共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此汤健脾开胃,适合全家共享。
三、南瓜:润肠通便的“黄金食物”
秋分后人体代谢减缓,肠道蠕动变慢,易引发便秘。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及南瓜多糖,能转化为维生素A保护呼吸道黏膜,同时其含有的果胶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排便。推荐制作南瓜小米粥:南瓜去皮切块,与小米、枸杞同煮至黏稠,每日早餐食用,可改善秋燥引起的便秘及皮肤干燥。
四、蜂蜜:润肠通便的“天然甜味剂”
秋分时节,晨起空腹饮用一杯淡蜂蜜水,既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又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蜂蜜中的果糖及葡萄糖可快速被人体吸收,为晨起活动提供能量,其含有的酶类物质还能增强免疫力。但需注意,1岁以下婴幼儿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普通人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30克。
五、酸味水果:收敛阳气的“天然补品”
中医认为“酸甘化阴”,秋分后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可收敛外散阳气,防止过度耗散。柚子、石榴、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及有机酸,既能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又能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干舌燥。可将柚子果肉与蜂蜜制成柚子茶,每日冲泡饮用;或直接食用石榴,其含有的花青素及鞣花单宁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皮肤衰老。
饮食禁忌:少辛增酸,忌盲目进补
秋分后需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温食物摄入,避免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秋燥。传统“贴秋膘”习俗需根据体质调整,湿热体质人群应避免人参、阿胶等滋腻补品,可选沙参玉竹汤、雪梨炖川贝等清补药膳。此外,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食用生冷海鲜及冰镇饮品,防止寒邪直中脾胃。
秋分养生,重在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合理饮食调养身心。将银耳、莲藕、南瓜、蜂蜜、酸味水果纳入日常膳食,既能缓解秋燥不适,又能为冬季储备能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