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春主任:在临床观察与长期随访中发现,那些实现长期生存的癌症患者,往往并非单纯依赖某一种治疗手段,更离不开自身状态、生活方式与外界支持的综合作用。这些共性特点并非绝对标准,却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可参考的康复方向,以下 5 个特点尤为常见:
一是始终坚持规范治疗,不盲目走 “捷径”。长期生存的患者大多从确诊初期就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 —— 无论是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还是后续的辅助调理,都不会因短期效果不明显或担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更换方案,更不会轻信 “偏方”“特效药” 等非科学手段。同时,他们格外重视定期复查,能及时让医生掌握肿瘤变化与身体状况,以便尽早调整治疗策略,从根源上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这是实现长期生存的核心前提。
二是拥有积极的心态,能主动调节情绪。面对癌症,恐惧、焦虑是正常反应,但长期生存的患者更懂得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行动:他们会主动了解癌症知识,用科学认知替代恐慌;会通过与家人倾诉、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养花、运动)、加入病友社群等方式释放压力,甚至能以 “接纳疾病但不向疾病妥协” 的心态面对治疗中的困难。这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并非直接 “抗癌”,却能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让身体始终处于更适合对抗疾病的状态,为治疗与康复提供心理支撑。
三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细节呵护身体。治疗结束后,这些患者大多会彻底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上注重均衡营养,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新鲜蔬果的摄入,避免高油、高糖、高盐的加工食品,同时远离烟酒等明确的致癌因素;运动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度方式,比如术后恢复期从散步、太极等轻运动开始,逐渐增加强度,既能增强体力、改善免疫力,又能缓解治疗后常见的乏力、肌肉流失等问题;作息上坚持规律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有充足时间修复,维持内分泌与免疫功能的稳定,这些习惯为长期健康筑牢了基础。
四是拥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不独自面对困境。癌症治疗与康复是一场长期战役,长期生存的患者往往背后有坚实的支持:家人的陪伴与照顾,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给予情感慰藉;朋友、同事的关心,能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减少孤独感;部分患者还会从医护人员、病友那里获得专业建议与精神鼓励,这些来自外界的支持,能帮他们在疲惫、绝望时重新找回坚持的动力,避免因孤立无援而放弃治疗或陷入负面循环,成为长期康复路上的重要 “助力”。
五是注重身体信号,做好长期康复管理。长期生存的患者不会在治疗结束后就 “掉以轻心”,反而更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 —— 比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体重骤降、乏力加重等症状时,会第一时间就医检查;日常也会主动学习康复知识,比如如何预防治疗后的并发症(如放疗后的皮肤护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护理),如何通过饮食、运动改善特定不适。这种 “主动管理” 的意识,能让他们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小隐患发展为大风险,从而长期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马长春主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特点并非 “必须全部具备才能长期生存”,每个人的病情、体质不同,康复路径也会有差异。但这些共性规律传递出一个核心:癌症的长期管理是 “治疗 + 心态 + 生活 + 支持” 的综合工程,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主动调整状态,每个人都有机会朝着长期生存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