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控制血压。在众多降压药中,有些看似相似,用法却大不相同。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3类常见降压药的特点、适用情况、服用注意事项等,提醒大家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以免血压波动引发严重后果(血压急剧升高或降低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时,需及时就医处理)。
一、地平类降压药:平稳降压的“扩血管能手”
适用情况
地平类降压药即钙离子拮抗剂(CCB),适合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或偏低)以及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这类药能缓解因血管收缩导致的血压升高,帮助血管恢复弹性,让血液流通更顺畅,进而降低血压。比如,有些老年患者收缩压经常高于140mmHg,舒张压却在正常范围,服用地平类药物后,收缩压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用原理
它主要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就像给狭窄的水管拓宽了通道,水流(血液)流动更轻松,压力也就随之减小。以硝苯地平为例,它能迅速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而氨氯地平作用更持久、平稳,每天服用一次就能维持24小时的降压效果。
服用注意事项
1. 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头痛、脚踝水肿等不良反应。这是因为血管扩张引起的,一般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逐渐减轻。如果症状严重,要及时告知医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2. 不可随意停药。突然停药可能会使血压反跳,升得比之前还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如果需要调整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3. 服药期间要避免大量食用西柚。西柚中的成分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可能导致药物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二、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保护靶器官的“多面手”
适用情况
普利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和沙坦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降压药,除了降压,还对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很适合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并发症的患者。比如,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时,使用这两类药物,不仅能控制血压,还能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
作用原理
普利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沙坦类则是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的结合,达到扩张血管、降压的目的。它们就像给过度紧张的血管“松绑”,同时还能减少体内醛固酮的分泌,减轻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服用注意事项
1. 普利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干咳的不良反应,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如果干咳症状较轻,可以先观察;要是咳嗽严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建议下换用沙坦类药物。
2. 这两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血钾水平,导致血钾升高。所以,服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钾。平时也要注意避免大量摄入高钾食物,像香蕉、橙子、土豆等。
3. 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这两类药物,用药前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
三、洛尔类降压药:控制心率的“贴心药”
适用情况
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适合高血压合并心率过快(静息心率大于80次/分钟)、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有些高血压患者,不仅血压高,心率还快,心慌难受,服用洛尔类药物后,既能降血压,又能控制心率,让心脏更轻松地工作。
作用原理
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减少心脏的耗氧量,同时也能降低肾素的分泌,从而起到降压的效果。简单来说,它能让心脏跳动得更平稳、更省力,减轻心脏的压力,进而降低血压。比如美托洛尔,能精准地作用于心脏,调节心脏功能。
服用注意事项
1. 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乏力、四肢发冷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 哮喘患者禁用洛尔类药物,因为它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使用时也需谨慎,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3. 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跳和心率骤升,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需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二、用药见效的信号,提示方案合理
规范用药2 - 4周后(降压治疗需要一定时间来稳定血压),若出现以下变化,说明药物治疗方案有效:
1. 血压达标:血压逐渐降至正常范围,一般收缩压在90 - 139mmHg,舒张压在60 - 89mmHg。不同患者的目标血压可能会有所差异,要以医生建议为准。
2. 症状改善:头晕、头痛、心慌等高血压相关症状减轻或消失。原本经常头晕的患者,用药后头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心率过快的患者,静息心率也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3. 身体状态优化:日常活动能力提升,不再像之前那样容易疲劳。比如,以前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现在活动耐力增强;情绪也更稳定,不再因为血压波动而烦躁不安。
若服药4周后血压仍未达标,或出现血压波动大、头痛加剧、心慌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排查是药物剂量不足、个体对药物不敏感,还是存在其他影响血压的因素,避免延误病情。
三、用药不适?正确应对方法
1. 轻微不适(常见反应):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轻微脚踝水肿,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缓解水肿;服用普利类药物有轻微干咳,可多喝水,保持咽喉湿润。
2. 明显不适(需警惕):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口服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然后及时就医;服用洛尔类药物后心率过低(低于50次/分钟),且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要马上停药并就医,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心率。
四、核心禁忌与慎用人群
1. 绝对禁忌:
- 对各类降压药成分过敏者禁用相应药物。
- 低血压患者禁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以免血压过低,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
-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降压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如需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2. 慎用人群:
-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各类降压药,因为药物大多经肝肾代谢,可能会加重肝肾负担,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 老年人对药物反应可能更敏感,用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和身体反应。
- 运动员慎用含有影响兴奋剂检测成分的降压药,以免影响赛事成绩。
五、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高血压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擅自停药后血压很可能反弹,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是否能停药,一定要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2. “降压药都一样,随便换着吃”:不同类型的降压药作用机制不同,适用人群也有差异。自行随意更换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控制血压,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换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保健品不能替代降压药治疗高血压。虽然一些保健品声称有辅助降压的功效,但它们无法像药物那样稳定、有效地控制血压。患者还是要依靠正规药物治疗,保健品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六、2个辅助措施,提升降压效果
1. 生活习惯配合(稳定血压):
- 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控制糖分摄入,避免血糖波动影响血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 - 8小时。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血压波动。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血压稳定。
- 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能增强心血管功能,帮助降低血压,但要注意避免在血压波动较大时运动,比如清晨血压高峰期。
2. 血压监测(了解血压变化):
- 定期测量血压:每天在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比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记录血压值,方便观察血压变化趋势,也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正确使用血压计:选择经过校准的电子血压计或水银血压计。测量时要保持安静,坐姿或躺姿正确,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高度。
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用药 + 健康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的关键。大家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同时做好生活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在用药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