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女性体检报告单上最常见的“诊断”之一。面对“增生”二字,不少女性朋友心生忧虑,甚至将其与乳腺癌画上等号。
那么,乳腺增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真的是疾病吗?需要特殊治疗吗?
今天为您揭开乳腺增生的面纱,一同厘清误区,科学应对。
高发的非肿瘤性疾病
乳腺增生症它并非肿瘤,也非炎症,而是指乳腺组织内腺上皮细胞增生过度,同时复旧(即恢复原状)过程不良,导致增生的乳腺组织长期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我国,大约有70%-80%的女性会在一生中经历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35-45岁年龄段的女性最多见。青少年、绝经后女性同样也可能罹患乳腺增生症,但相对于育龄期女性,其发病率相对较低。
典型表现:周期性疼痛与肿块感
乳腺增生症患者常感受到的乳房胀痛等症状,往往呈现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规律性波动。核心原因在于乳腺组织对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变化的敏感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周期性生理反应。
在月经周期前半期(排卵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组织,刺激乳腺导管和小叶的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腺泡、导管等结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乳腺整体进入一种增殖、充血的状态。这个阶段乳房胀痛、不适感通常会开始出现或明显加重,原有的增生性结节或肿块感也可能变得更明显。
当月经来潮时,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随着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作用迅速减弱,此前因雌激素刺激而肿胀增生的乳腺导管和小叶组织开始发生萎缩,增生的组织出现消退(复旧),乳腺整体的充血肿胀状态减轻。因此,在月经来潮后,患者通常会感受到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之前感觉到的增生性结节或肿块也可能变小或变得不那么明显。
上述症状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变化(经前加重,经后缓解)是轻中度乳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如果乳腺增生症发展到重度,可能与月经周期的关联性减弱或变得不明显。
乳腺增生的诱发因素
乳腺增生症的发生核心在于体内激素环境持续紊乱,导致增生的乳腺组织无法有效退化、恢复。
以下因素可通过干扰内分泌平衡,促使雌激素水平升高或作用增强,从而诱发或加重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与发展。
1.不良情绪与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或承受高强度工作/生活压力。这些因素可直接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促使雌激素分泌增多。同时,失调的内环境也阻碍了增生的乳腺组织正常复旧,形成恶性循环,推动乳腺增生症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过多油腻、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脂肪组织是体内产生雌激素的重要场所之一,高热量饮食易导致肥胖,肥胖本身是内分泌紊乱的重要诱因,可进一步扰乱雌激素水平。高脂饮食可能增强雌激素与乳腺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能力。
另外,高脂、高热量饮食容易诱发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患有“三高”症的女性,其内分泌系统更容易发生紊乱,导致雌激素波动性升高,刺激乳腺增生。
3.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这些不良习惯可能干扰体内激素代谢,促使体内雌激素释放增多或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加重乳腺增生的程度。
诊断的关键在于排除其他疾病
乳腺增生是良性的、生理性的激素反应性改变。目前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单纯的、普通的乳腺增生会直接转化为乳腺癌。绝大多数乳腺增生患者并不会发展为乳腺癌。
乳腺增生的诊断通常是排他性诊断。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是评估乳腺增生的首选方法。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钙化灶显示敏感,对40岁以上女性或超声发现可疑情况时是重要补充。
当临床检查或影像学发现可疑病灶(如孤立、边界不清、质地硬的肿块,或可疑钙化等)时,需要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明确诊断、排除乳腺癌的金标准。对于仅表现为周期性疼痛和弥漫性增厚、影像学无特殊可疑发现的典型乳腺增生,通常无需常规活检。
乳腺增生的应对策略
基于乳腺增生的生理性本质,无需针对“增生”本身进行特殊治疗,重点在于管理不适症状和进行规范的乳腺癌筛查。
生活方式调整是首选。舒缓情绪,减轻压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非常重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选择合适内衣,避免过紧压迫乳房;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
对于轻度疼痛,通常通过上述生活调整即可缓解,或仅在月经前稍感不适,无需用药。若疼痛明显影响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中药调理,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对缓解症状会有一定的帮助,但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西医治疗主要是用激素类药物,针对内分泌的药物,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对于病情较重,乳腺癌高危人群,才会短期内使用。一般临床不推荐用西药治疗乳腺增生。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是否有乳腺增生,所有适龄女性都应遵循推荐的乳腺癌筛查指南。建议每月月经结束后一周左右进行自我检查,熟悉自己乳房常态,及时发现新出现的、不随月经周期变化的异常肿块、皮肤改变、乳头溢液等,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