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到,秋天就过了一半,昼夜平分,秋燥也越来越明显。翻了《黄帝内经》里关于秋季养生的内容,发现老祖宗早就把 “养收” 的门道说透了,照着做不仅能安稳度秋,头发和皮肤状态也能跟着变好,赶紧把要点记下来。
先看《黄帝内经》里的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翻译过来其实很好理解,秋天从立秋开始,大概是 8 月初到 11 月初这三个月,会经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容平” 就是说这时候万物成熟,气机平和,咱们人也要跟着顺应这种 “收敛” 的节奏,不能再像夏天那样尽情 “发散” 了。
具体要怎么做呢?首先是作息,得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简单说就是跟着鸡的作息来,晚上早点睡,秋天阳气收敛,早点睡能留住能量,大概 21 点半到 22 点就该准备休息了;早上也得早起,鸡叫的时候(差不多 5 点半到 6 点)就起来,趁着清晨的新鲜空气,让肺部好好吐故纳新,这样肺气才能清爽。
然后是心态,要 “使志安宁,收敛神气”。秋天容易让人觉得伤感,也就是常说的 “悲秋”,这时候就得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别想太多烦心事,也别太锋芒毕露,少做些让人情绪大起大落的事,比如少熬夜追剧、少跟人起争执,多看看书、散散步,让精神状态跟着 “收” 回来,这样才能缓解 “秋刑” 对情绪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要是违背了这种 “养收” 的规律,比如作息乱、心态浮躁,伤的就是肺。肺在秋天最娇贵,一旦受损,到了冬天就容易拉肚子(也就是原文说的 “飧泄”),因为秋天没打好 “收敛” 的基础,冬天身体储存的能量就不够,过得会很费劲。
再说说秋天一定不能做的事,核心就是 “别秋行夏令”,过秋天就得有秋天的样子。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但那会儿很多地方还很热,大家体感上觉得还是夏天,就容易延续夏天的习惯,比如天天吃冰饮、抱着空调吹、啃冰镇西瓜,这些习惯到了九十月天气转凉后,毛病就全出来了,拉肚子、咳嗽、发胖、浑身没力气,都是因为身体没跟上季节变化,被 “夏气” 拖累了。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背部保暖。《黄帝内经》说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输在肩背”,秋天刮的西风带着寒气,而我们的肩背有很多通着肺部的经络,寒气很容易从这里钻进身体伤肺。现在 8 月底之后,地铁、写字楼、商场里还在开空调,一定要记得护好肩背,尤其是肩胛骨那块,随身带个薄披肩盖上;晚上睡觉也别大意,后颈和后背得盖好,别让邪风趁虚而入。
最后是饮食,这可是秋季养生的基础,得围绕 “润燥、养肺、收敛” 来吃。首先要多喝水,秋天干燥,多喝梨汤能润燥,缓解口干、皮肤干的问题。然后要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多吃莲藕(生藕清热、熟藕健脾)、白萝卜、银耳、百合、莲子、山药、燕麦、鸭肉,这些食材平和,能帮着养肺、收敛能量;少吃海鲜(容易生湿助痰,伤肺)、苦瓜、西瓜(性凉,秋天吃伤脾胃)、辣椒、油炸、烧烤、甜食和各种凉食,这些要么燥热伤肺,要么寒凉伤脾胃,都会给身体添乱。另外,还可以多吃点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无糖酸奶,能加速肠胃蠕动,帮着消化吸收,毕竟秋天脾胃功能也容易减弱,肠胃好了,营养才能跟上。